top of page

我的偶像赵ZH

Chelsea 宫师姐

高考以前的学生生涯,我一直有一个“偶像”,像北极星一样持久闪耀的存在。她叫赵ZH。

我从来没见过她,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她作为山东省某一年的理科状元考入了清华大学,我甚至不清楚那是哪一年高考。

她家在不远的隔壁村子。老爸认识她的某位小学老师,还见过她小学的样子。她高中状元的那年——我并不记得那是哪一年,我第一次听说了“清华大学”四个字。她的名字与清华深度绑定,如北极星频频出现在我的天空。


我读了同一所初中。考上实验班后,我被分配到她读过的高中。人们说,这所高中比起另一所的理科要差一些,出产县文科状元多些。我心里想着,赵ZH也是这所高中毕业的呢,而且她当年可是全省第一。


我想要做的事,只要有人曾经做到过,我就觉得我也有可能做得到,不管概率再低,也会死死抓住星火般的丁点希望,告诉自己不放弃。因此读高中时,因为赵ZH的存在,我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完全没有逻辑的盲目自信的泡泡:

赵ZH->这间学校曾有人考入清华->这间学校本届依然可能能有人考入清华->那个人可能在实验班->我有可能成为那个人。


我的高中就在这样自带的鸡血中度过。我的鸡血程度甚至震惊到高三插班进来的朋友。实际上,高中期间我从没有考过全县第一,但不妨碍我从不气馁。实际上,我们那届整个高中没人考上清华,那年整个县城好像都没人考上清华。高考结束、查分,如被一盆冷水泼醒,我的泡泡破了。我还想挣扎一下来着,不过家人极度反对复读,我无力反抗,在消沉中南下读书。


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有清华梦,其中好几位在大学之后圆了梦。高中时有机会去北京游览,我在清华西门拍了一张照片。这照片做了我很久的书签。大二下学期,我确定自己不考研了,才放下“清华”两个字。泡泡彻底消失。

成年之后,赵ZH这个名字出现在我脑海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最近。

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波澜,像漂浮在太平洋中心、毫无坐标与方向感,这让人莫名气闷缺氧。我仿佛提前经历中年危机,也因此无比怀念小时候有“北极星”的坚定的日子。


我那时的偶像,她现在在哪里?她是否依然光芒四射?她是否开心幸福?


赵ZH曾有过一个弟弟。听说她后来又有了弟弟。她好像读了金融类的博士,可是全网都搜不到个人消息。理论上,我们之间隔着不超过六个人。然而我并没有认识她的机会,即使在网络极端发达的今天。星空依旧在,只是她隐在了云山雾海背后,我看不见北极星。


如果这篇文章能传到她的视野范围内,我很想冲上去认真的说声“谢谢”,谢谢你曾经如此地inspired未成年的我(我没有找到inspire的精准翻译),引领我坚定地走过很远的一段路。我很感激。我同时无比希望你正在度过开心幸福的人生,这也给我很多生活的希望。


我长大成很平庸的成年人,不算糟,但很希望能再次找到像你当年一样的“北极星”,能让我在变成真的咸鱼之前,在茫茫的海面上再次获得方向感。


To 我的读者朋友们,你是否也曾有过人生偶像?你是如何找到role model的?你年轻时的偶像现在如何了?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我与食物 【6】

接上篇《 我与食物 【5】 》 为了在我彻底失去对饥饿的恐惧感的记忆之前,记下我追逐食物的身心历程。 Part 6. 食物充沛并走向“奢侈” 什么算是“食物充沛”?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指标,是能吃、且够吃饱。在此之上有另外两个很直观的指标,是“好吃”和“吃好”。然而这两个指标...

我与食物 【1】

写《我与食物》系列,为了在我彻底忘记对饥饿的恐惧感是什么感受之前,记下我追逐食物的完整历程。 有些朋友说,过去的苦涩就让它过去、忘记就是,何必老是忆苦? 不,我想要自己在80岁时依然有相对诚实的人生记忆。这可能只是一种执念,不过也是我“完全接受自己”的一种努力。...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