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elsea 宫师姐

我与食物 【6】

接上篇《我与食物 【5】

为了在我彻底失去对饥饿的恐惧感的记忆之前,记下我追逐食物的身心历程。


Part 6. 食物充沛并走向“奢侈”


什么算是“食物充沛”?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指标,是能吃、且够吃饱。在此之上有另外两个很直观的指标,是“好吃”和“吃好”。然而这两个指标深不可测,毕竟我没法想象认知之外的事务,比如我也是想象“皇帝家使用金锄头”的那种老农民。


不过,真的不可测吗?我们来仔细分析一番。


有购买厨用菜肉蛋奶等杂货(groceries)经验的朋友可能知道,赶集买的杂货与农贸市场的杂货还有不同级别的超市的杂货,不仅价格不一样,质量也不一样。价格很直观,受摊位、店铺的位置很大影响,也受产品的货源、其进货价格影响。进货价格,除了品牌、广告、供应链等部分,通常与产品质量正相关。再拉近来看,菜和肉的质量,有哪些因素决定?

种子/品种,种植/养殖的人力和物料,尺寸,新鲜程度,酸度、甜度、风味富集度,加工深度,口感质量,颜值,都很重要。


从“能吃”到“好吃”,这一维度可以有无限的精度可挖,不同的人群的起点不一样,是上不封顶的射线(当然、能识别且愿意付费的最高精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地里种着的一棵萝卜,科学地讲全部都“能吃”,但是不同的人认为能吃的部分不一样,常见的几种情况有:

  • 根(萝卜本卜)、茎、叶全部可以吃

  • 根可以吃,茎叶喂牲畜

  • 根略削头去尾须吃,头尾去掉、喂牲畜

  • 根上中段可吃,底段切掉变厨余

  • 根上段可以,中底段切掉变厨余

  • 根上段去皮可吃,皮丢掉


可能略少见的情况:

  • 只有符合某尺寸的萝卜可以吃,其余为农业废品

  • 只有达到某个含水量标准的萝卜可以加工吃,其余为农业废品

  • 只有加工切成某个形状的萝卜可以吃,其余为工业垃圾


更少见的情况:

  • 只有达到某个风味标准的萝卜可以吃,其余淘汰

  • 只有达到某个风味标准的萝卜的最好的一块可以吃,其余切下扔掉

  • 只有特定月龄的萝卜可以吃,其余淘汰

  • 只有特定月龄、符合尺寸的萝卜可以吃,其余淘汰

  • 只有特定周龄的萝卜可以吃,其余淘汰

  • 只有特定周龄、符合风味的萝卜可以吃,其余淘汰

  • 只有萝卜芽可以吃

  • 只有特定高度的萝卜芽可以吃


上面的听上去极端浪费,但绝对不是瞎扯。2021年那季“中餐厅”综艺节目,其中一个名场面,是林大厨让杨紫把烫过火、口感不合格的生菜当垃圾倒掉,而杨紫反复确认了好几遍“还可以吃啊,真的要扔掉吗”、最终自己把菜吃下肚、腾出盘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于“能吃”的不同定义。食物供应越充沛,“去粗取精”能够去的“粗”就越多。


我见过的食物最充沛的情况,是在美国、农牧产品加工工业。美国超市的瓜果蔬菜有几种,特别大的,特别齐整的,特别幼嫩的。大的比如南瓜、冬瓜、西瓜,甚至要切割开来分块卖。齐整的比如胡萝卜、芹菜,是加工成统一的尺寸再包装起来。水果也常常按个头、色彩分开卖,超市里见不到丑果子(除了季节限定的丑南瓜,或者少数一些本地高端有机果子)。近十来年,欧美才陆续有一些新兴公司,专门卖售外观不符合传统市场标准的“丑果子”,用减少食品浪费、减少碳排放的理念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嫩的,比如Kale幼苗叶子、小芝麻菜、小菠菜等嫩叶都是常见的沙拉菜叶子。特别幼嫩的,比如叶子只有大米粒大的幼苗,专门拿来在高级餐厅摆高级盘子用。而当我从我所熟悉的传统农民追求产量的视角,万万想不到玉米和黄瓜还在非常幼嫩的时候就摘下,甚至会觉得,这不是暴殄天物吗?把它们养到大才能让更多人吃饱呀?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茶叶。茶叶原料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很多个维度综合决定。首先,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茶树。茶树按叶子分有大叶种、小叶种,也可以按树型分乔木灌木等,还可以按地区、纬度范围分类。


对普通人最直观最容易衡量的指标,是茶树叶的采摘部位,这也严格分等级。最顶级的是仅采摘嫩芽(称芽头/单芽),其余皆不用。次一级的采摘嫩芽及其第一片叶子(即一芽一叶),原料柔嫩,也较高档。再次的,一芽两叶、采摘嫩芽及其两片展开叶子,就是中高档茶的原料了。三叶及以上的成熟的叶子,适合大宗茶叶生产。


总结以上的例子,“能吃”的底线,可能很低(无毒无害吃不死就行),可能极高(凤凰非醴泉不饮),而且同一个人对此的标准也会随着自己的经历经验而变化。比如只吃得起冷冻臭鱼烂虾的人,随着经济条件的上涨,会对河鲜海鲜的新鲜度有越来越高的追求、甚至直到只吃某种现场捕捞的鱼的某一个部位的追求。比如喝茶的人,一路升级自己的口味,最终可能只喝某一棵树某个季节最顶级的单芽,其余皆被其视为“不能入口”。


所谓极度奢侈,便是如此,投入巨量的资源(时间、人力、物产等)去粗取精、取最精,像豌豆公主那样搁着十层床垫也能感受到一粒豌豆的膈应。


说完“好吃”,再说“吃好”。食物为人的身体强健服务,人们研究养生、长生,至少有几千年历史。《黄帝内经》已经有了“药食同源”的理念,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主张“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历史上炼丹的、服食丹药的多了去了。伴随着科学、医疗和社会文化的不断演进,人对食物和健康的认知从简(愚)单(昧)到如今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经历了非常多的演变。


一个例子是婴幼儿的喂养。最早、默认选项是母乳,没有母乳的只能用动物奶、谷物糊糊替代(当然,有钱人可以请奶妈)。谷物糊糊这种选项,只是长得像“奶水”,实际上蛋白质不足且难被婴儿消化,非常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动物奶好像比谷物糊糊好很多,然而其营养也不全面,还有非常高的细菌等卫生风险,反而容易导致婴儿感染、死亡。


19世纪开始出现配方奶粉,不断演进,到今天,无比接近母乳的配方奶、添加不同营养成分的配方奶、针对过敏等特殊需求的配方奶,比比皆是。婴儿辅食的选项也十分多元化,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多的营养教育医疗资源提供给新生儿父母。这反映了人对营养科学、健康观念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追求,是“吃好”越来越被优化的体现。


另一个例子,是职业运动员营养师的存在。他们为运动员提供科学的饮食规划,优化运动表现和恢复速度,其工作的结果直接决定运动员的能量供给、恢复效率和长远健康。像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对身体的维护以“高投资”著称,据说他每年在这上面花费超过150万美元,听说还有基因组分析、实时代谢检测等个性化技术,确保达到最有针对性、最优化的效果。而中国男篮的营养师,肯定做不到詹姆斯营养师的程度。


现今的新中产们,监测体重、体脂率等指标的优化并用以调整饮食的,也大有人在,网络上有非常多开源的资源(当然,质量参差不齐)。极端的豪门例子,追求“18岁身体”状态的硅谷大佬布莱恩·约翰逊,前段时间因为所谓“换血疗法”在中文互联网“红”了。他饮食以植物为主,追求高纤维、低热量、高抗氧化,严格控制卡路里和营养比例、精准到每克,每天还要监测记录 500 多项生物指标,以期优化。这样的“吃好”,是一种“奢侈”的标准,甚至是一种“穷奢极欲”。


当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食物供给变得充足(战争疫病等极端情况除外),我们普通人已经过上了远远超过古人的物质生活。《红楼梦》里贾府过元宵节吃的桂花酒酿圆子,现在在寻常中餐馆便能吃到。著名的茄鲞(xiǎng),食材及工序极端复杂,听上去跟开水白菜差不多的费工夫且讲究味道层次,而我们普通人也能吃上开水白菜了。


除了食材的充沛、工具的先进,还可以有科技与狠活的加成、工业与人文创意叠加,菜品从食材选用到味道、技术复杂度和精准度各个方面都仿佛能够无上限追求卓越,乃至成为顶奢艺术品。二十万美元一份的黄金帝王鱼卵沙拉,由西班牙著名大厨费尔南多·阿尔法所创造,使用的顶级食材帝王鱼卵、托斯卡纳特产的橄榄油和法国黑松露,还有24K金装饰,被认为是一道极具艺术价值的菜肴。


我自己来讲,虽然对食材的新鲜程度和营养健康越来越有追求,但对以上那样的奢侈品不感兴趣。我依然强烈偏好具体的一望便知的食物,比如潮汕牛肉锅、生三文鱼片、北京烤鸭,也非常珍视与自己具体人生回忆有关的食物,像古扎汤(音)、兰州牛肉面、老妈包的猪肉白菜水饺。自己下厨多年的对比分析,最终发现自己味型偏好比较稳定在鲜香和原味。不知道未来我的小孩会不会喜欢我的饮食口味?


我当然也不是反对“奢侈”。毕竟,最早把小麦去皮磨成面粉的人,最早把米打成粉再制作成各种形状的人,最早用红花给食物染色的人,最早发现河豚可食用的人,最早发现谷氨酸作为鲜味剂的人,还有推进二战前后制糖工业大发展的人,成功实现鲍鱼养殖的人,等等等等,他们的“精益求精”推动了全人类的饮食文明演化。我这样生活在2024年的普通人,是过去的他们不惜代价追求卓越的受益者。未来的人们,可能随随便便都吃得起2024年一份价值几千美金的世界顶级金丝牛排。


我最喜欢的两种饮料,是白水和奶。最喜欢的两种甜品,是双皮奶和焦糖布丁。最喜欢的零食,没有。不过,很久以前的高中食堂小卖部有一种方形包装巧克力,是记忆中的一件奢侈品。很多年后,我才在纽约韩国城超市再次发现这样包装的巧克力。看到那一刻我很开心,我想起了那时来例假会奖励自己那样一包巧克力的姐妹。她现在在远方北纬22度的城市,从事着喜欢的工作、有着温馨的家。我们再聚,会喝奶茶,会说普通话。



欢迎关注“翅膀的痕迹”,祝我有一日能写出《瓦尔登湖》那样的作品。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AI生成:完美之下,生命力在哪里?

以下皆为个人观点感受,欢迎留言探讨观点、不欢迎否定感受。 日前写作《 合作:一万种失败与一种成功——从竞技标准舞看关系本质 》,我在卡顿许久好借助AI工具破局,终于完毕发布,然而发布后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情绪盘亘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认真审视了这股情绪,决定暂停其他文章的写作,...

我与食物 【5】

接上篇《 我与食物 【4】 》 Part 5. 蔬菜才是活着的真相 这个副标题确实很有装逼嫌疑(好像是目前为止我人生中写过的最装逼的一句)。 没人喜欢装逼的人。不过来都来了,你可以捏着鼻子暂且忍一忍,看看我下面的实验和观察历程,再决定要不要吐槽我。这确实是我近两年在工作生活...

我与食物 【4】

接上篇《 我与食物 【3】 》 为了在我彻底失去对饥饿的恐惧感的记忆之前,记下我追逐食物的身心历程。 Part 4. 肉食“大胃王”生活 我早早就发现了自己对肉/奶/海鲜类食物的热烈喜爱。小时候我能吃到的食物种类有限(尤其缺乏动物蛋白),后面还有非常长的时间必须要压抑自己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