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2006年广东县城复读 -> 武汉某理工大学的英语文学系 -> 赴美国交换,改变留学英国的计划 -> 纽约市场营销硕士 -> 广告业数据分析工作 -> 微软产品经理
他说:“如果你是觉得自己想做一个事情,其实就跟耐克的口号一样,Just Do It! 你去做就行,你不做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喜不喜欢这个东西。”“做一行爱一行。”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这边录音开始了,能不能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可以。
分享者:我是凯文,现在是在西雅图微软做产品经理。
宫师姐:你高三是什么年份?
分享者:我高三是2006年,其实我念了两年的高三,就是因为我复读了一年,所以记忆会比较多一点。我那时候念的是文科,因为我在广东,广东是3+X+1,也就是说除了在文综跟理综之外,还要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一个科目,我的第一年其实选的是英语,后来英语给取消了,我的第二个高三选的是历史。
宫师姐:你现在在西雅图微软工作,能不能分享简单分享一下你的生活状态、感受,周中周末都做些什么?
分享者:工作的话还挺忙碌的,因为我们今年可能会做一个比较大的产品,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像是在战场一样,就是在赶deadline,大家都在疯狂地在 push the deadline,所以工作是挺忙的,压力也挺大的,每天还比较高强度。但生活上就很好,我觉得在这边的话生活还挺平衡的。
周中的时候,9:00~6:00就是忙的时候,下班之后就能够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像周一到周五的话,晚上还能看个电影看个书啥的,周末因为我还比较闲不住的一个人、会喜欢到处跑,周末的话有时候会做一些户外的运动啥的,吃。主要是吃,我跟我太太都比较热爱美食,所以我们会到处去找吃的,有时候会旅游,我们两个旅游也挺多的,反正闲不住,老爱往外跑。比如说这个周末去个温哥华,下个周末去个加州啥的,老往外跑。我感觉现在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平衡跟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工作上挺忙,当然也比较有意义、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生活中感觉也是自己想做的一个事情,我反正是觉得是挺好的一个生活状态。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这么细,我们先回到高三先看一看,你提到说高三其实有复读一年,能不能分享一下你高三生活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哪一些特别鲜活的记忆?
分享者:因为我的复读那一年是选了广东的一个县城里面的一个学校去复读的,学校其实是比较好的一个学校,但它好的其中一个原因也因为它是在县城里面,它不像是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像我是来自于湛江市,在广东算是大一点的城市,所以他可能学校上面会规定比较多,就可能你要减压,不能周六周日去给学生这种赋予太多的任务。但是县城的学校,他可以不需要跟随,他就是完全是类似一种军事化的一个管理,也不能叫军事化管理,但是比较严格的那种。
所以周一到周五,还有周日都是需要在学校里面待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住宿。我们基本上每天的schedule就是从早上一直到5:00下课,去吃个晚饭,7:00就开始晚自习,到10:00,10:00回到寝室,11:00就得睡觉了,所以这个是军事化的一个管理。11:00老师过来查寝,我们一个宿舍它其实也特别堵,你看一般你说宿舍是12个人,左边3张上下床,右边3张上下床,他会把中间上下床改成打横,就变成了可以再睡多一张上下床,就变成了1个寝室里面14个人,就特别的挤,当然是没有太多自己的空间去做自己的一个事情,每天都要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就从早上课到晚上自习,睡觉。
其实对于我高三里面所有的记忆都几乎来自于我复读的那段日子,因为特别苦,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因为毕竟是复读,在一个鸟不拉屎的一个地方,待了整整的一年,每天都过得像机器人一样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趣的,因为这段生活,我就想,如果我再回头一次会不会再过这样的生活?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么一个事情,我对高三里面很多的回忆都是来自于那边生活。
宫师姐:你当时怎么会选择复读?
分享者:没人要,因为不知道别的城市是不是这样,我那个时候是先填志愿,再高考,我第一年高考考砸了,我填的志愿都没有人要,没有特别好的学校,不想去念差的学校,就决定要就复读一年。
宫师姐:后来复读一年之后,你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和专业?
分享者:这是个好问题,其实第二年我也没考好,我这个人就是考试命不太好,我没有的选择,我当时的分数就是不足以去我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但是比较幸运的是我当时后来去的学校学校还可以。我当时分数也不够,但是正好那个时候它的一个英语专业的一个学生不去了,本来我也不够他们的线,我够了他的分数线,但是不够他们的录取档。但是因为有个学生英语专业,因为这是一家理工科学校,它的英语专业就有人不去了——理科学校里面的文科专业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人想去的——结果就招商办的人给我打电话,就问我说英语专业你愿不愿意去。我想想吧,就是不去那也剩下的学校也比较差了,跟家里想了半天,学校在武汉。其实我妈文革的时候就在武汉,就是躲在她爸爸就是我的外公的姐姐家里其实待了好几年的时间,她的中学是在那念的。我就想说在武汉那边有人照顾,武汉念书的氛围比较好,就想说,要不也行。最后就决定去了武汉,念的就是外国语学院里面的英语文学。
专业其实我本身没得选择的,我这个人其实怎么讲,我并不是想要念英文专业,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外经贸、经济。第二志愿是金融,其实我是想要去商学院的,因为我觉得我比较想要从事相关的一个专业,无奈就是成绩不够好,也没得选择,最后就去了外语专业。其实外语专业我当时有了解一下,大部分的同学可能不是做翻译,就是做保险,不是我想要做的一个职业,但是没有太多的选择,就去了一个外语专业。
宫师姐:后来你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你们大学同学是来自哪里?
分享者:我的大学同学其实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两湖地区,湖南、湖北,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江苏,就是中部地区的比较多。当然女生比较多,我们班只有两个男生,整个专业就100个男生还不够,反正男生比例特别少,所以男生特别显眼,一看就能看得到。别的同学会有什么逃课的这么一些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我的另外一个男生同学,他不关心这个事情,他是可能有点摆烂的状态,所以去上课上得比较少一点,所以我在大学4年基本上就没逃过课,因为你逃课老师一认就认出你来了。
同学们都是比较朴实,就有一点说,武汉的念书氛围确实比较好。像广东的学生,我来自广东,我每年暑假寒假都会去回广东,去广东的学校里面去看。我有一次去广东工业大学,他的宿舍里面,他的寝室里面8个人里面有7个都是在外面打工兼职,这可能是广东学校的一个风气。在武汉念书就发现全民皆考研,每个人都特别勤奋地去准备研究生,就跟广东的氛围完全不一样。因为我家本身也是住在大学里面的,我爸妈是XX学院的老师,你会发现里面校内活动特别多,今天有什么歌唱比赛,明天有什么篮球赛,特别多。但我的大学4年相对来说会无聊一点。
我本身是特别活跃的那种人的,我初中跟高中我都是学生会的,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精彩的那种生活,去到武汉那里就觉得有点无聊。因为外语系实在是没什么活动,所以大学前两年,我都是跟人文学院的还有经济学院的那些男生待在一块,他们活动也多一点。我的本科学院没有什么活动,大家都忙于考研,课余生活就实在是非常的平淡。
相对来说是大三的时候,我觉得是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学院里面有出国交流的这么一个机会,我当时是选择了去美国中部一所学校去交换,出去之后就感觉那样的生活跟那样的氛围是我想要的。开始可能首先有个文化冲击,第二个这种生活感觉是我所向往。我是大四第一个学期回去,我决定要出国。当时其实比较紧急,因为回去的时候已经大四第一学期了,一般来说那个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申请好学校拿到录取了,等我大四的时候我是非常临时的,说要去美国——原来其实一直都是说要去香港去英国,我当时已经来了好几个英国的学校——但是临时就决定去美国。
我的大四基本上都在准备出国这个事情,所以我的大学其实特别的第一平淡,第二就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大家说你对你的大学有没有觉得后悔?我老实说我是觉得挺后悔的,因为我在大学时也是浪费,我没学到什么东西。学的东西对现在一点用都没有,可能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但是我是觉得如果我再去重来这4年,我觉得会有不一样的4年的精彩。这4年你看,我学了2年的莎士比亚,因为学的英语语言学文学,所以一点用都没有,跟我现在做东西也不相关,但是这就是我的大学4年了。
宫师姐:所以其实你后来是来美国读研究生是吧?
分享者:对是的。
宫师姐:当时你读研究生是选的什么专业,还有其他的一些考量吗?
分享者:是的,因为我有说过,其实我一直对商学院是很憧憬的,在申请学校的时候,我当时看了一个有的叫Chase Dream 这么一个论坛,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里面就是说关于各种各样申请学商学院的一些帖子跟资料。其实那时候很多人都是用这个来作为信息的来源。当时Chase Dream还出了一本书,就是关于如何申请商学院,还有一些过了好多年再去访谈这些人。我当时对商学院就特别憧憬,我是想要去念商学院的,可是商学院念什么专业,当时金融是第一个排除,因为我当时想的是金融肯定数学得很好。一个学英语专业的是4年是不需要学高数的,高中也是文科的,所以数学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就不能选金融对吧?
会计因为我身边认识不少会计的,觉得会计相对来说特别苦,我也不想去学会计,想来想去,我当时想说 marketing市场营销还可以。第一,因为我当时老感觉市场营销就是Sales销售相关的,可能学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第二我感觉跟销售比较接近,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要去做销售了,就选的是 marketing的专业。选学校我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我当时从美国回去已经是大四了。那时候11月份,我当时托福雅思都可以,因为我之前申请英国学校,雅思是有一定的基础了。准备托福跟GMAT,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我差不多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准备这两个,考出来成绩其实也没有特别理想。
那时候给我选择已经不多了,看了一圈下来还ok的学校里面——当然,我觉得还ok,相对而言其实也是比较糟糕的学校——就已经只剩下那么几家了,那就全部都申上吧。所以学校上面没有太多的选择,但是专业已经是想好是做marketing,当时就这么去选的研究生学校。我还记得就有三个学校被录了,一个是在芝加哥,一个是达拉斯,还有一个就是纽约。
我当时其实没有想好就去哪,可能相对来说达拉斯跟芝加哥的学校还稍微好一点,但是我也问了有个远房的表哥,在纽约工作,做金融的,我就问了他一下,他就说可能做marketing的相关的是在美国纽约可以工作机会比较多一点,而且不是一个级别的多。我也想离亲戚近一点,当时就选择来了纽约。
宫师姐:所以你研究生在纽约读,也是顺利读了市场营销,你后面进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市场营销相关的吗?
分享者:对是的,确实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还挺有趣的,就是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的marketing,市场营销,其实更多的是这种传统的像快销类的这种 Traditional marketing。这种案例,这种广告。我当时最喜欢看的一个美剧叫做“广告狂人”,里面的男主角就是在这种广告公司里面,专门负责这种策划广告的。我当时觉得特别吸引我,我就想说我也想要从事相关的一个专业。我当时的第一份工作,是当时面的实习。我去面的时候特别有趣的一个故事就是,当时我是找的校友refer的,过去之后HR看着我说你想面啥?他也特别“坏”,他也不说你今天来面这个职位是怎么样,他就说你想来面啥,我就说我想面传统的,因为他们公司是一个美国老牌的市场营销的一个公司,有六七十年的一个历史,它有traditional marketing,也有比较新兴的(现在已经比较是主流了,但那个时候还是比较新的)digital marketing,线上的那种数字营销的岗位,他就问说你想面啥?
我说我今天来面传统的市场营销的实习生的一个岗位,他问为什么?我就巴拉巴拉的说了二十分钟,说要先学走路再学飞, Digital marketing怎么样,我说一大堆他不好。HR看了我半天,他微微一笑,说不好意思,我们这边没有传统marketing的岗位。我说你有啥,他说我有digital marketing的,我说我也行,我说我做过。我其实都没做过,我在学校的时候挺焦虑的,因为其实那个时候美国就是做市场营销人并不多,因为是比较偏需要文化上的一个专业,它不像是码农或者是会计,我身边大部分的时候就说会计它是技术活,比较容易找工作,或者是学技术也比较好找工作,但是你学marketing这种其实比较悬,他就是需要那种文化上的了解,表达能力特别强,所以做这方面的华人特别少。所以我还挺焦虑的在学校,但是没事就开始学,学了很多课,就说我做过我学过,面了一下感觉还可以,他是就招我进去做市场营销,就做数字营销,数据相关的。
你知道我之前说我其实数学并不好,但是因为对于他当时把我放在实习生岗位是在数据分析的部门,就跟一群专门做模型的一起。他们做的是什么事情,他们对所有的用户做画像,去做他们的一个归因跟归类,对他们去做一个分析,就是说,这些人群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去购买他们的一些产品,或者更容易去点击他们的网站,去加强他们一个粘度。我们对接市场营销marketing的部门,他们根据结果,去做相关的一个市场增长的一些决策。比如说我广告用这个颜色,用这个标题;我的邮件(因为他们特别依赖于邮件的营销),一天发3次会不会比发5次要好,他们用这种数据去决定他们做市场营销的决策。
我当时的职责就是把这些所谓的数学模型,去做一个解读,做成一个报告,再把给到下面的人去做二次的使用。所以我就阴差阳错的进了,市场营销这个部门,但是我进的是做的是数据相关的东西,就很阴差阳错就进了。一个数学并不好的人,那个时候就去做了跟数跟分析相关的一个部门,现在回想起来还挺神奇的一个经历。因为这个东西本来跟我的背景是没有任何相关的,但是市场营销我又刚好在这个圈里面。我觉得就跟我学校学的东西,是跟我现在做的东西也没有太多的一个相关性。
但我研究生里面第一,我觉得是对于大学本科来讲,最不后悔,我觉得每一分钟都很有价值,因为给我打了非常良好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就是一个思维方式,我研究生非常地努力,我是那种必定坐前排,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面,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当时可能觉得比较有用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为我未来的工作搭好了一个比较好的框架。
虽然说我现在做的是可能科技类产品相关的,但是我常跟人家说市场营销是我的 first love是初恋,我最早是从市场营销做起的。而且事实上直到今天,我其实还是花很多时间做个人的一个咨询工作,是在市场营销类的。因为我对这块实在是太感兴趣,我觉得太有趣了,它解决的是公司也好品牌也好或者是产品也好,它一个增长的这么一个方向。这一方面是可能在科技类方面是不同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可能更加的注重creative 还有策略方面,这都是我在早期可能从事相关的一个专业里面打好的基础。
听上去其实就是蛮多曲折,但是其实是一个越来越坚实,也让你觉得非常充实非常有趣的一个经历的。我其实经常跟跟别的人聊起的时候,觉得年轻的时候,其实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其实我对他们的建议都是说,你如果不去做,你是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做这个事情的。
我可以分享一个经历,就是说我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不是说我特别喜欢“广告狂人”吗?我印象里面想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广告公司里面,做这种他们的职位叫account manager,就这种中文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就是负责这个客户的,类似于咨询这么一个角色,我觉得我是特别适合这样的角色,我是特别对于这种生活是很着迷的,西装革履挥斥方遒,跟他们去讲品牌的一些策略这种东西。
我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因为我其实都是跟数据打交道,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在Excel上面,去挖数据去做一些东西,不是说我不喜欢,但是我心中还是有个梦是说想要做这种跟客户打交道的这么一个工作,所以我第一份工作结束的时候我都没有第二份工作,我就裸辞了第一份工作。
我第二份工作我去广告公司的Sales,就做我就想要跟客户打交道的工作,但是我实际上进去之后,我才发现我自己所谓的这种跟客户打交道的能力,跟那些有经验的白人相比,实在是差别太远了。那些见人都是natural很自然的,天生的就是这种销售,他能够非常自然的就去表达说你要什么,我就觉得我可能跟他们一对比,这未必是我能做到的东西,可能我自己想象中跟实际上有很大的一个差别。
这时候你就会开始思考说,因为我的地方就是在挖数据,那是每天都在做报表的时候,我对这种看似非常无聊的东西,我其实一点都不抗拒,我还非常的乐于其中,我其实喜欢在做这种就非常重复性的一些东西,去挖里面的一些数据,去找它里面的一些相关的一些规律跟现象,我就想说我是不是可以结合一下我这两个优势?第一个我是在做数据里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外向的,我能够把这东西给表达出来;我在所有的这些做表达跟客户接触里面的一个工作里面的人里面,我又相对来说,我在数据上面有自己的理解跟自己的优势。我是不是跟两个可以结合起来,去做一个以数据为基础,但是我更多的是跟外部去做沟通、做一个桥梁的那么一个角色?
我从第三份工作开始,我就知道我现在做产品经理,我其实也是做的数据相关的一个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本身就是跟不同的team去做一个cross function去做一个交流的这么一个工作,去领导这个产品的完成的这么一个过程。
但你看如果没有前面那几段经历,我其实也找不到我今天想做的这个事情。所以我是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你是觉得自己想做一个事情,其实就跟耐克的口号一样,Just Do It! 你去做就行,你不做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喜不喜欢这个东西。很多人会跟我说我要等准备好,请你不要等,你去尝试,尝试就会发现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这个事情。
宫师姐:真的是有很有意思的一个分享,你最一开始从英文系你说你数学不好,到最后其实是以数据分析来作为一个切入点,一直到你成就现在的一个职业发展,还是一个很有趣的蛮美妙的改变。
分享者:对,我其实这个改变我觉得还挺曲折的,因为我中间做数据分析的时候,我有碰过特别harsh就特别难的老板,硬逼着我做了差不多两三年的英文叫data engineer,就是数据工程师,我写代码还写了很长的时间。一方面我其实一直相信在其位就谋其政,还有另外一个我觉得是我个人的一个motto,就是做一行爱一行。
有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感兴趣的,我可能就不做了,或者是花的时间没有那么的多。但是其实任何一个东西你把它挖深了,它还是有很多学习到的地方。我有几年被逼的就是要做写代码事情,做一个很多数据处理的事情,我其实后来也花了挺多时间去研究这一块的。我一个文科生被逼得要去写代码,写了两三年,你可以想象其实中间的曲折还蛮多的。但是我现在回想,我觉得还真的是每一步都是for a reason,学习到的东西还挺多的,并且为下一步打下了蛮扎实的基础。
宫师姐:真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们今天就先录到这里。
分享者:可以。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