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复旦历史系 -> 小互联网公司 -> 市场营销 -> 携程BD
她说:“迷茫归迷茫,你的信息还是要多了解的。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可能尝试的方向就越不一样,可能最后拿到的结果就是不一样了。”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是2010年高三毕业、大学入学,是文科生。当时是在黑龙江读书,去上海上学,当时其实招的专业很少,我们学校大概只有6个专业,我选了历史。现在我在上海在一家公司做营销,后面也有转回海外游轮业务的计划,因为还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板块。
生活方式我自己觉得还挺好的,因为其实这个行业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行业,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做攻略,很喜欢帮别人做攻略,所以其实不管是在营销做还是在邮轮做,都是在做这种旅行产品设计,一些偏营销推广或者线上运营的工作,所以即使是可能有时候会有加班,或者是跟客户跟其他的同事有沟通,也都是涉及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太会觉得压力很大。
但是我们整体的工作时长,我们是属于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是是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所以跟其他大厂比工作时长还是比较正常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当然收入水平可能也没有其他大厂那么高,但我觉得跟我的同龄人比,我周围的人比起来,还是算中等偏上了,就还可以。周末也还行,周末一直会出去玩。因为你在这个公司里面,它是一个做旅游的公司,你就会有很多朋友他们都是喜欢这个东西的,你就会一直遇到这样的朋友,一直大家就可以这边出去玩什么的,我觉得还挺好的。
宫师姐:听上去是还蛮开心的这样一个当下的状态。我们先回顾一下高三这个时候,你高三的时候什么样子,那个时候的有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记忆?
分享者:我现在都已经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场景就是我高三晚上是因为当时下午上完课,吃完晚饭还晚自习,有个场景就是我晚上没有去吃饭,去买了面包,去学校的走廊上面坐着,去做英语卷子,就是我可以在晚上下午下课到晚自习之间做完一整套除了听力之外的英语卷子。
我现在就回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我自己都不是很能相信当时的学习状态。就真的是压力其实挺大的,效率也真的是很高。我现在有时候想想,我但凡用当时那种状态,就一直保持到现在,可能现在工作成就会是比目前要高很多。当时真的是一个很亢奋,也其实压力蛮大的一个状态。想想也挺累的。
当时没有感觉,当时因为可能一个是因为你关注的是当下。我关注的可能是每张卷子,我并没有想到我考试要考多少分,我要去哪个学校,未来或者怎么样。但现在工作可能考虑的更多的是,比如现在我今年能不能晋升,明年能不能晋升,我未来5年要怎么走这些东西。但当时我考虑的只是当时这套卷子,我把它做完,有错的不会的题目把它弄清楚,可能最多care的这次考试排名下来会怎么样,甚至连排名都不是那么care。
所以当你关注很小的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其实感觉起来很忙碌,精神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只是觉得还挺紧张的,一直要做,现在手上一直有事情,手上一直有PPT没有做完,这种感觉就可能当时的压力跟现在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宫师姐:你后来是根据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和专业?
分享者:我们专业当时选择很少,我们6个专业是什么?历史、新闻、经济、法律,外语,还有一个社会学。经济法律,当时复旦在黑龙江的招生很少,好像一个两个。因为也有认识的人选了被录取到经济法律专业,还是比我高了几分的,大概四五分的样子,5分以内当时还是竞争力比较大的。
其他的专业其实对我来说区别都不大,历史新闻社会,其他的还有外语,都没有什么特别有对口工作。当时也没有人跟我说,我爸妈可能会有些偏向,首先他们是希望我读经济法律的,我可能觉得比较好找工作,但对于其他的比较纯文科类的这些专业,他们也没有特别的自己的一些偏好,他们也不知道比如说读了外国语学院之后,可能会有哪些工作可以选择,读了新闻之后会有哪些工作可以选择,都是不知道的。但他们只是觉得去读历史可能就是不一定有什么很好的工作出去,但是因为当时我们是只能报一次。如果你报不上的话,你就可能去其他的学校了,或者应该是要去到二本的学校或者要复读一年,当时也是估分报志愿,成绩还没有出来,其实还是有风险的。
所以我们当时是报志愿的时候,历史其实是一个兜底选项,最后当我读了就确认拿到历史的通知书的时候,我爸其实当时跟我说,是建议我再复读一年的,因为他觉得这个专业是几乎是找不到工作,因为我爸是工科生,他是工程师,我妈她是有点偏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之类这种类型的专业,就两个人都不是文科生,他们也不知道文科生毕业之后可能会有哪些工作选择。因为他们学校也并没有很好,都是在大庆读的书,所以并不能给我什么很多的建议。我自己也无所谓,我觉得复旦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上海是一个很远的地方,就是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我就只有这两个要求,就是离家远,学校还不错,我就觉得还行,其实我的专业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还有一个是,当时我爸妈觉得我可能历史上是找不到工作的,他们就让我读了一个会计的二学位,所以我其实是双学位毕业的。毕业之后,我发现其实确实专业跟对应届生来说,专业跟你的工作选择范围是关系很紧密的。
如果是文科生他读了经济或者法律,或者可能有的学校是招的管理学的,管理学专业的,他毕业的时候选择确实很多。我读历史出来的选择就会很少,可能会比较互联网公司的选择会多一点,因为他们不是很care这种专业,但是如果比如说互联网浪潮过了之后,会不会还有其他的一些就业岗位为这些文科生开放,其实我自己是觉得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其实选专业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可能还是建议会选一些偏实用性的学科的一些专业。我觉得可能高三学生不是很有时间去了解这些东西,还是家长或者是朋友亲戚能给他们一些指导是最好的。
我当时其实是没有人给我这些建议的,我也不觉得我努力学出来,我好是好在学校是不错。所以你要么就选一个比较实用性的专业,如果你学校可能没有办法读的特别好的话;要么你就选一个好的学校,也是可以的。我觉得如果你学校特别好、是顶尖学校的话,其实你是什么专业毕业的,用人单位倒不是会特别care。后面其实你一直是顶着学校的光环出去的,所以在后面你不管是升职加薪还是是换行业,大家都会觉得你的学习能力是在线的。但是如果你的学校没有那么好的话,可能就是常规的985/211的话,还是能尽量选一个实用性的专业还是好的。
我是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但是这个感兴趣的东西你是可以通过读书或者是我跟同学讨论来获得这些知识的,就不一定非得去学这个专业,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大学里面读历史?当时这个专业以及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大学生活我觉得不管读什么专业,大学生活都是最快乐的4年。首先你不用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可能有的人会有勤工俭学或者一些助学贷款这种压力,但是相对来毕业之后的压力来说还是很小的,我当时也没有什么这些还贷款的压力,基本上到了假期我就出去玩。
平时上课的课程比较简单,去上课复习考试,我们当时历史系其实没有很多职业发展中心的指导——学校是有的,但是历史系专业是没有的。像其他一些经管院校,学院其实是有专门的一些职业规划的导师什么的。我们历史系的老师就比较佛系,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只要你现在好好学你的课程以后都是没有问题的,也都是这种说法,当然他们说的有道理,可能就因为学校还是比较好,而且复旦不是说他们一直秉持就是一种“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有这种传统的,所以他对这种职业规划后面的一些建议什么是不太有的,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就是完全没压力。当你不去想,你可能会找不到工作这件事的时候,你在大学里面就是完全没有压力的。
我们当时历史的课程,就是本科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常识性的,历史就是通史。不太会说有专门的,比如说等到读研了可能就会有专业的方向,专门读经济史的方向,或者专门读什么政治史的方向,这是我随便一说。但是我们当时本科的设置,包括史学史要学,党史也是要学的,什么中国古代史,就是从最古代到明清到近现代都是要学的,通史全都要过一遍,西方是要学的,西方现代史还是要学的,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可能你自己感兴趣的,比如说你可以选一些晚清的经济史,如果选西方文明的话,可能选一些史学原典导读,我当时选的是旧约导读,还有一些文化史,民俗这类课程都是有的,课程设置这一块,如果你只是单纯对历史学感兴趣的话,那课程设置确实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你说这些东西对后面的职业发展,就是你毕业之后第一年的职业发展有什么用,我觉得是没有什么用的。但是学历史这个东西,不是说嘛,读史使人明智,它对你后面的职业发展,你的生活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你在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里面,你属于一个什么位置,你对这个组织未来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考虑想法?你去对比之前读那些历史故事,那些历史学原理的时候,你是会有一些基本的概念的。每个专业学到的,其实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一个专业的分析方法。
历史学也是会有的,只是说可能因为学历史的人比较少,大家对历史专业的了解还不是特别多,觉得可能只是说背东西、就是背一些史实,但是大学的历史课程的设置还是会引导你去对这些史实做一些分析的,就是你不要去轻易相信你看到的所有事情,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个想法在里面的。
宫师姐:听上去还蛮有意思的。所以你后来大学毕业之后是怎么选择了自己的去向?
分享者:我大学毕业之后,其实大三大四的时候都有一些实习,有的是曾在什么一些外企财务部里面实习,因为我只有会计的二学位,也在出版社实习过。财务部的实习,我是觉得没有什么兴趣,而出版社的实习是没有坑位,这是留不下来的。
等到毕业之后,我其实当时很久都没有找到工作,应该到7月份的时候是我的一个同学,就是他当时在什么类似51上面这种软件上面有人联系他,去一个小的互联网公司去做用户体验,那家公司也一直在招人,他们也不care这些门槛的。这个对我们应届生来说可能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但是当时我其实投出去的简历也没有拿到什么offer,我同学又在里面感觉氛围还不错,所以那家公司联系我的时候,我也就去了。它是一个小小的电商平台,但是现在这个公司已经完全转型,现在改做外贸了好像。
但是当时那个公司里面就招我们过去的 leader,他是还蛮厉害,公司的老板是斯坦福毕业的一个韩国人,我们直属老板是交大金融系毕业的,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导师性质的人物了,他们对我们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那位同学现在去了饿了么,也是做产品经理的,他跟我是一个专业的、也是历史。我后面是因为自己还是感觉对旅游这块比较感兴趣,做了大概一年半的样子,就转去携程了。
当时那一段工作经历学到了一些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还有包括整个公司,因为在小公司你做你的工作,你要了解从上到下所有的流程跟大公司还是不太一样的,有点类似大公司的管培。所以我到携程之后,其他人在跟我讲他们的工作内容的时候,我就能很快的了解到他在这个公司是他在整个组织架构里面的什么一个位置,这公司的产品是面向什么样的,客户群,当时那段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是影响很大的。
我觉得这种经历在携程的BD岗(我回邮轮其实是BD岗),包括在现在的营销岗位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其实如果你作为BD,你不管在这个公司做什么职位,你了解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运行的逻辑都是会有用的。可能有些同学是一开始就进了大厂了,他可以去尝试从其他方面去了解一下整个公司的架构,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是会有好处的,你应该也深有体会。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对小时候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小时候是多小?
宫师姐:看你想要多小就多小,高三的时候大学的时候都可以。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其实我自己觉得也是已经很努力了。其实如果回到高三,我现在可能更多的会去了解一些比较新的科技类的知识,互联网类的知识,或者是说行业知识去接触一些社会新闻,知道这个行业目前有哪些发展方向,就是而不是一味的去关注脚下的,就是关注眼前的这道题目,虽然这道题目很有用,因为我就是靠着做这些题目,最终算是读到了一个理想的大学,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能知道目前的社会热点,或者是这个是会更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行业的人,或者是包括一些世界新闻。
到大三的时候,当时我爸爸是想让我出国读书的,但是我就不觉得出国读书有什么对我有什么帮助或者有什么好处,或者是我没有那么想去出国,是因为我没有了解到国外的比如说研究生设置课程设置跟国内有什么区别,然后国外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跟国内有什么区别。这些东西如果当时有时间有想法,其实时间是肯定有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如果有这个想法或者如果有人引导我去做这些了解,我觉得后面可能会节约我的一些时间,倒不一定会影响我的什么人生,就发生什么巨大改变,但我觉得会少走一些弯路。
可能大学4年我就会方向更明确,我会在秋招的时候会更关注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比如说我对携程感兴趣,我对旅游行业感兴趣,是不是这个行业还有其他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或者携程内部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岗位?
当没有人引导你的时候,尤其是我高中时,我是没有什么人引导我。到了本科的时候,因为这个专业的缘故,其实也是没有什么这方面的引导的,可能还是要靠你自己去了解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后面的职业选择其实都是会有影响的。我现在跟我同学聊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他们可能也是大学的时候就比较关注出去玩,也没什么压力,也不太知道还是比较迷茫,后面要做什么的,但是我觉得迷茫归迷茫,你的信息还是要了解的,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可能就是你尝试的方向就越不一样,你可能最后拿到的结果就是不一样了。
宫师姐:谢谢你的分享,我们就先录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