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规训,仿佛火车、公交车抵达终点站,我们到站下车,前方不再有轨道、路线,甚至不再有能看见的路。每个人都将慢慢独立地去探索自我,变成成年人,去向自己的未来。
有的人坐小轿车,有的人乘私人飞机,有的人要推独轮车,有的人可能赤着脚。也许能找到伙伴,也可能孤身一人;可能会令人兴奋,也会令人害怕;会有开心幸福,当然也会有挫折痛苦。本文背景音乐是Lady Gaga的“Hold My Hand”,希望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能够透过这72篇 #致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 系列采访的真人故事感受到你不是孤独一个人,即使你在独自前行。
本采访合集,将72篇分享分门别类,方便读者朋友集中查阅。这些分享者学习理工学科、医学、人文、艺术、社科,有些高考成绩优异,也有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他们中的很多人历经转专业、转行选择,也有不少坚持自己少时的兴趣梦想。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文章给你认识的高考学子,或是那些好奇别人路径选择的朋友。你对哪一个故事深有感触?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所思所想。
请注意,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了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某些人生节点、并选择了分享这些片段。在阅读以下篇目时,请尊重他们的个体故事、个人体验,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人生选择一样。
正文开始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他们,读了国内Top2
他们,第一志愿没录上
《37号分享:从化学到数学到经济学,这位投资经理认为与其说“选择”不如说“随机性”》《33号分享:申请金融中途,看Bloomberg报道而勇吃螃蟹、转向商业数据分析,自信自律的她在虚拟货币行业做PM》
他们,选择了休学、退学、转学
他们,拿奖学金出国读书
他们,在北美读本科
他们读书时有海外交换经历
一些人读了双专业、双学位
另有很多人读书时转了专业
很多人在从事本专业工作
比如艺术类
比如工程类
比如营销类
比如医学
比如法律
比如教职、研究工作
比如计算机及数据科学
比如金融、财经
也有很多人在大城市选择了跟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比如在北上广深
或者在美国美东或硅谷
或者在省会城市
以上。
无论高考成绩是否理想,他们历经柳暗花明,遇见同路人、找到自己的兴趣,最终都获得了相对自洽和比较平静的内心。刚高考完的你,也请相信自己内心的勇气,相信时间的力量,一马平川或者跌宕起伏,你将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写在后面
从3月24日发布《致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高中毕业,然后呢?》一文,到6月4日采访完最后一位中文分享者(没错,英文采访还在进行中,将以本系列“番外”形式陆续发出),#致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 系列超额完成采访任务,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关注和鼓励。
十几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对各大学各专业一无所知,仅凭往年录取分数线、一份粗略的学校综合排名、一场前辈学长在学校礼堂做的讲座,很随机地圈定了自己未来的学校和专业,懵懂地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回头看,我很希望当时能够对世界对未来有多一点认知、多一点想象力。
就像几年前我开始写本公众号的初衷,“我撞过的墙,希望为你裂开一隙光”,今年高考前,我选择发动自己的朋友圈,请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分享他们大学前后做出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们走过的成长路径,以求得一个尽可能多样化的数据集,给到刚在小镇做完题的高三生们一个“望远镜”,如“观鸟”一样遥望一些真诚的人生故事。
需要明确的是,受限于我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见《0号采访(自问自答):从农村到大城市,从电子系到技术产品经理》),来自我的朋友们的这些个人故事有非常明显的样本偏差:他们参加高考时间多数在2003-2018年间,他们来自北上广深港、或者省会城市、或者小城市,也有几位从农村走出来。他们都读了重点本科,现在多数分散在各大城市、或者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他们中理科生略多于文科生,相对集中在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彼时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机遇,他们的选择和行动理念,很可能无法代表当下国内正在高考的学生的样本分布。
但即便如此,即便有很大的样本偏差,我相信人性是永恒的,而有这么多真人经历分享出来一定要比没有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愿意把这样真实的信息收集出来,并让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信息渠道相对受限的人能接触到 - make authent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ose who are disadvantaged。
72天,72篇文章,260+小时工作量,价值无限。这个工作量大大超出原定的50人采访计划,我的正职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部拿来做这个项目,累并快乐,愿意接受采访的朋友们也在百忙中付出良多。感谢这些朋友们如此真诚地分享自己的选择。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且为了效率和内容统一性牺牲了很多深度挖掘分享者内心的机会。另外,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详细程度也会不一样。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了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某些人生节点、并选择了分享这些片段。请尊重他们的个体故事、个人体验,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人生选择一样。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文章给你认识的高考学子,或是那些好奇别人路径选择的朋友。你对哪一个故事有所感触?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所思所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