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6月
分享者经历:坚定选文科,2007年东北省会声乐特长生 -> 在有限的文科专业中选了“新闻传播”,以为以后可以做记者 -> 学生活动,特长生演出,旁听其他基础人文学科课程,发现对社会学的兴趣 -> 研究生支教,转专业保研到社会学 -> 赴UC Berkeley交换,感受不同教育系统的冲击 -> 赴美读博 -> 大学助理教授
她说:“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一点是在一直在追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走。”“一方面很有挑战,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刺激,觉得这世界上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赶快去多探索一下。”“回看起来,有一些种子是很早就种下的。”“人生后面的路就是怎么样都可以过的,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高考不是唯一的决定一切的事。”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是2007年开始读大学,高三是2006~07年在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我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可以学什么,也不知道擅长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喜欢文科,在高二分班的时候,我坚定地觉得自己不喜欢理工科,还是喜欢文科。所以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实际上是看我们省份有什么专业可选,其实没有几个,好像就只有四五个可以选的。我当时也不懂,比如说什么图书档案学、社会学,我都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又看了一下自己大概的分数,最后选的是新闻传播学。
我从小学钢琴学唱歌,父母后来了解到可以通过考特长生的方式去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即便说成绩不是足够好。高二高三的时候了解了一下去北大清华考特长生,好像浙江大学也有一个,所以我当时去北京考了一个联招似的考试,他们就给你评级,一级二级三级什么的。我当时考完了以后人家也都没要我,清华北大都没要,浙大也没要。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到X大。万万没想到,X大竟然要我,而且说如果说分数不到录取线,也可以降分录取。具体多少分数我也忘了,我就觉得至少有一个垫底的了,其他就好好考。
说起来的话,我还想起来一个细节。高考的时候因为自己考了特长生,所以就被安排在艺术考生的考场。说实在的,我高中成绩挺好的,但我就明显感觉到监考老师看我的眼神很特别,总觉得你是个特招生,你学习成绩不好。就有点好像在考试的时候故意去使劲盯着你,生怕你作弊。这还挺影响我的。下午第二门考数学还是考英语什么的,我就记得老师故意过来跟我讲话,好像怕我作弊一样的。那种感觉实际上也一直跟着我,不只是高考,还有后来读大学的时候,我也一直觉得大家总是会带着一个眼光去看你,已经把特长生看成某一种样子了。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也挺好的。但我一直有这种想法,想要去证明自己其实成绩挺好的,包括在大学里面也有这种想法。
宫师姐:你现在是在哪座城市?是从事什么职业?
分享者:我现在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一个大学做社会学的助理教授,马上就要完成我的博士论文了,准备博士毕业的 Defense。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跟我高中的状态一脉相承,就是特别拼的去搞文化课的学习,比较看重学历。也是自己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就一直读了。但我本科的时候读的是新闻传播系,后来在本校读了社会学的硕士,在读硕士期间有一个到美国交换学习的机会。
在那之前自己没出过国,也不知道外面世界什么样子,所以抱着一个好奇的心思做了交换生。交换生期间的生活给我带来很多变化跟冲击,就想再出来读书,再来探索一下自己,所以后来又申请了博士,15年到美国来读博士。
宫师姐:你当下的一个生活节奏以及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分享者:我当下的工作是状态比较自由的,除了我平时要教课两门本科生的课之外,我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去做研究的时间、兼顾家庭的时间,喜欢探索什么话题还有具体的进度都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当然有一些比如说评终身教职的这种压力是在的,但整体来讲是非常flexible。当下生活的状态,我4个月之前刚刚生了个小宝宝,所以从整个人生状态来讲,是从一个没有孩子的状态转到成为妈妈、成为一个有家庭责任的义务的人的状态。同时因为我自己做社会学的研究,以前经常去看一些社会科学对于家庭对于性别很多话题的探讨,现在自己真身经历这些议题之后,对那些理论、概念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我觉得这些生活上的经历对我长期的那种学术研究或者精神上的intellectual的追求也是有好处的。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也恭喜你有宝宝了!我们把这个时间倒一下,回到高三的时候,你当时高三的一个生活学习经历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特别鲜活的记忆?
分享者:说实在的,我觉得高二高三的生活非常枯燥,从开始分班知道要高考开始,我现在的回忆全部都是一抹黑。天天就是去上课,我们当时在东北有很多补课班,就不停的补课。每一天我估计就睡6个小时,长期这样子,压力非常大。如果说有任何鲜活的记忆的话,我想一想没有其他的,就是压力非常大。
宫师姐:前面提到说你有去考各个学校的艺术特长生,这个是一个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准备以及做的考试?
分享者:我父母对我是非常上心的,家里就这一个孩子。我觉得当时东北很多地区,在城市里,至少我们的省会城市,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尽力去找自己的可能认识的在大学或者跟大学有关系的人。我们同班有一个复读的男生,他们家好像非常的educated,那种教育背景很好的家庭,所以我就通过他知道说他上一年是去清华北大考了特长生唱歌的,我跟他了解了一些信息,我爸妈再通过他们的关系去找人问了一下这是怎么弄的。到了高二高三的时候——具体时间我真的记不清了,太多年了——总之我们就报名了。我是只去了北京,把材料寄到了其他地方,当时考试的商业碟以及清华北大给的评级证书是寄到了浙大,还寄到了什么其他学校,忘了,大概是这样。
宫师姐:声乐考试需要准备的时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你考试是什么时候去考?
分享者:本来学唱歌应该是我父母都非常喜欢音乐,他们觉得小时候没有完成的事情,在他们有资源的时候就希望让我去学。他们是从初三初四开始让我学声乐,在家里面找的老师学的。所以其实并不是说我完全为了高考才准备的唱声乐,父母本身是generally培养你的文艺兴趣爱好,是这么来培养的。我都忘了,可能是我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唱一些,比如说他有考级好像是也考了级,我忘了,大概是高一的时候考了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个什么声乐考级、声乐的级别。高一高二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说可以考特长生。具体考试时间好像是高三、06年底跟07年初的时候,好像是12月。
宫师姐:高三之后你当时选大学是根据你特长生考试的结果来的吗?
分享者:对,应该说是最保准的。每个省报志愿不一样,我们是估分,不是成绩出来以后报,是估算成绩就报。我当时拿到标准答案之后对了一下,看看可能的分数觉得当然也可以报什么人大或者浙江传媒,但就觉得有一点危险,万一自己弄差了,比如说一些主观题没有答好,那不就上不去大学了?所以最后说X大排名高,而且给我特长生降分,好像降了10分还是多少,那就最保准的,那就去X大。X大在北方好像大家不是很知道,虽然出来之后觉得也是全国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宫师姐:你提到文科选专业比较受限制,你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新闻,后面读研究生为什么没有读新闻?
分享者:实际上因为父母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不太认识大学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更不要说文科了。可能还有几个叔叔是读理工科的,什么水产方面。文科专业我们就只知道新闻,连汉语言文学都不知道是干嘛的,社会学是干嘛的。档案学难道就天天搞档案?好像没什么意思。就只有新闻传播,你看咱们天天看电视,做个记者挺好的,这里面当然也有性别的因素,父母包括我自己当时都觉得一个小女孩当个记者挺好的,所以就选了这个专业。等到我开始进了大学之后,冲击也是很大的,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有南方报系,有做非常批判性的深入报道的传统,跟我从小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新闻系的教育当中,我们老师不停提到说,其实本科是新闻专业是不太好的,最好是本科学一些基础的学科,比如说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到了硕士,如果真的想从事这个行业,你一个是可以读一个新闻的硕士,练一些很具体practical的技能,要么根本就不需要读什么硕士,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出来同样可以做新闻工作。那个时候我就非常好奇,我说其他这些基础学科到底怎么回事?我就去旁听。
大一大二旁听了很多,所有的这些课,只要我能旁听到的能去的都去了,什么艺术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系没有机会去,很可惜,因为心理系在另一个校区。社会学系当时是在跟我一个校区,所以我就听了很多他们的课,我觉得社会学理论非常迷人,我特别喜欢那种用一个简洁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生活当中现象的,因此对社会学很感兴趣。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本来是想转专业的,但是发现很难,要成绩非常好。但是我入大学之后一直在搞学生活动,包括有一些特长生必须要去的表演,好像没有精力去把学习搞得特别好,尤其是高中压力那么大,到大学也不是特别想天天就只搞学习,总之就没有去转专业。
到了大三,有一个机会去参加社会实践,这个实践刚好是社会工作系主办的,我就很积极去报名了,相当于是我人生当中第一个所谓“田野调查”的这么一个经历。去了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我根本就不了解,我只是活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这就更加让我觉得以后有机会去读硕士或者做工作,我特别希望可以很不是只钻书本,而是很实践性、到人的生活当中去了解现实情况。
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一点也是在一直在追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走。包括高中的时候,不管家长老师怎么劝我一定要读理科,我都没有读,父母也是比较尊重我的意见,我就读了文科。到转社会学的时候也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社会学是干嘛的,我也解释不清楚是干嘛的,但是我就因为大学旁听那些课我就很坚持,我说我一定要转,我一定要转到这个基础学科,特别喜欢,就从头去学它的理论。很幸运就是我当时硕士的导师跟我在转专业之前聊天聊得比较好,TA就很支持我,虽然TA也不知道我是谁,甚至我都没有听过他的课。
当时我在大学里面搞各种学生工作,后来就有机会参加选拔去做研究生支教团。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去跟我的硕士导师联系,想转专业,导师又愿意接收我,所以后来相当于是保研保到社会学系的,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宫师姐:谢谢你的分享。你当时也是因为兴趣所以选择了继续深造对吧?
分享者:对。
宫师姐:你后面来美国交换的契机是怎样的呢?
分享者:这个也很幸运的,当时刚好系里有一个到UC Berkeley社会学系的交换项目,我硕士第一年的时候就去申请了。他们要看你的语言能力,看你一些基本的学习成绩等。就很幸运就收了我,说我可以下个学期就去。但是当时我可能有些选课的问题,我就说可不可以推迟到研二的上学期再去,也是同意了的。不巧下一年就不给研究生去交换的机会了,所以相当于我是系里面最后一批研究生可以去到美国交换的,而且我还比正常时间晚了。等到我研二上学期出去的时候,老师说好像不可以给研究生交换,我说老师你是上个学期就收了,我只是推了一个学期。总之很幸运就就让我来了。
宫师姐:交换的时候,你感觉在两边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差别大吗?
分享者:对我来讲,冲击是不管是从研究的内容上还是整个社会环境差别都是非常大的。我之前在中国西南部省份的农村支教了一年,相当于是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教育不平等、带着这样一个想法去读。在国内的社会学硕士学习是一个补课的过程,因为我转专业、本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嘛的,读研的第一年就很痛苦地在学它的各种基本方法跟理论。当时在美国要做田野调查,我的硕士论文是一个比较研究,突然从一个中国农村社会,跨到很精英的很左派的学校,在美国用我蹩脚的英语去采访很多美国人对于教育不平等的一些经历跟看法。
出国的时候,一个是第一次到国外来有很多那种新鲜感,即便是语言问题不大,但是真的生活起来是很多困难的。一个是社会环境差别就很大,教育方式差别很大。国内当时我们读中文的教材,阅读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到了交换的时候要选三门课,每一门课每个礼拜可能读个上百页好像是很正常的,它是这样要求你去做的。在连滚带爬这个过程,发现原来他们是这样训练研究生的。一方面很有挑战,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刺激,觉得这世界上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赶快去多探索一下。
宫师姐:这个是你后来选择读博的原因吗?
分享者:是,绝对是的。对于这种教育体制我有一种好奇,有一种向往,我就特别想知道那种疯狂训练出来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宫师姐:从你高中的时候,对于学业做的一些选择,一直到后面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整个过程下来,你现在回头看的话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我觉得有一些性格跟兴趣应该是很早就,比如说高中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我当时就对于文科感兴趣,像政治学政治教科书都感兴趣,觉得很有趣。到了大学,像我刚刚讲的参与很多学生活动,当然不是那么关注学习,但是实际上自己最后竟然也是走了学术这条路,觉得回看起来,有一些种子是很早就种下的。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可以一直所谓的follow跟随自己的兴趣去走。当然作为一个搞社会科学的人,我会觉得这跟我的家庭背景、跟我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资源可以去支撑我做这样的事情。
宫师姐:如果说有个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对那时候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这个问题好难啊,我想一下。其实也是对现在自己说,尽力就好,就追随自己的内心兴趣,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会水到渠成,不用太纠结或者说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宫师姐:你纠结过吗?你在什么时候的压力是最大的?
分享者:我觉得我一直都有挺大的压力的。比如说在高中的时候天天就拼成绩想去一个好大学,那个时候压力肯定是很大,后来每一次在人生转折的时候压力都很大。比如说到了刚要毕业的时候也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方面的工作,到底是继续深造,还是出去工作,还是去支教,还是怎么样?也做了各种各样的实习,不管是新闻方面的,还是调查研究方面的,都去尝试,每一个尽量也是想要做到最好,所以可能一直还是有压力的。
包括后来在读博士阶段,看到了非常优秀的作品,或者是别人出的书、写的文章,自己也非常希望可以达到那样一个水平,所以都会有压力。某种程度上也是好的,就促进我自己更加的认真。但是在现在30多岁这个年纪的话,在新的人生阶段,也有家庭上的一些责任,也有工作上的一些希冀、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在自己可以的情况之下平衡好各方面的东西。
宫师姐:好的,还有什么其他你想要分享的吗?
分享者:如果是给现在的高中学生,我还是觉得不管是怎么讲,在高考的面前压力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说实在的,人生后面的路就是怎么样都可以过的,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高考不是唯一的决定一切的事。
宫师姐:好的,谢谢你的分享,我就录音先到这里。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分享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子。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