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大陆 ->香港(高中)->2014,大陆(大学,商学院)->美国(研究生)->北京(博士在读,新闻与传播)
她说:“我从高中开始一直都在学习,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要那么努力了。”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能不能先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你好,我现在是国内的某top大学的博士在读生,是博士一年级学生,现在是学新闻与传播的方向。
宫师姐:你高三的时候是什么年份?
分享者:我高三是13年到14年。
宫师姐:当时是文科还是理科?
分享者:香港没有说文科还是理科,但是我修的科目都是大陆偏文科的科目。
宫师姐:好的,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现在在北京读博的的一些生活状态还有感受?
分享者:北京读博,因为学校本身很好,在大陆的排名很前面,同学会很优秀,会有一定的压力.我还在适应的当中.因为我硕士阶段在美国读的,是偏就业型的硕士,我的学术训练比较少,相对来说会跟同学的学术水平有一定差距,所以现在还在适应和调整心态的过程当中。当然同学的目标也不一样,大家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要求也会不一样,所以现在可能大家更多的像是一个同事的关系,同事为主、然后有一两个你可能会成为朋友这样子的关系。
博一主要是上课,博二开始接触研究,博二会有一个博资考,博士资格考试,过了博资考你就可以开始写你的博士论文。你写论文,前期开题,中期审查,后期就是答辩,外审——就是把这个论文送外审查。过了之后就可以回来答辩,然后就可以发一毕业证书。是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同学基本上会要发表一些文章,因为我们学院有硬性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有质量的发表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再加上你的毕业论文要过,所以大家都有发表的压力。
宫师姐:我们先回顾一下高三的时候,你在香港读的高中,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当时高中或者是高三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经历?
分享者:我高一高二是在香港的一个学校读的,后面高三因为一些原因转学去一个专门准备香港学生考大陆的考试的学校。比较多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可能香港本地高考考得不够好、要回内地求学的同学跟我一起考试的。我其实在里头成绩算是很好的,因为我以前有大陆的基础,只是学香港的一些课程。我后面还是选择了回大陆升学,所以我就跟他们一起考。我那时候是班上第一名,以第一名的成绩去的XX大学,一个大概是国内Top10的学校。
宫师姐:你当时高三备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比较规律。就是上课,下课回家,然后做卷子之类的,因为它是有一个大陆单独面向香港的一个招生的渠道,所以竞争不是像大陆的高考那么激烈,相对来说比大陆学生会容易一些。加上我高中之前是在大陆就读的,所以我的压力会小,相比有优势一些。
宫师姐:你考完之后是根据什么因素选的大学还有专业?
分享者:我后面是选了商学院,商学院是我本科的学校里头排前三的学院和专业。那时候有一个我们学院大二的师兄回来分享,因为他说觉得我成绩好,那就选我们院有很多的资源,就业也会比较好,而且我偏文科,理工科医科那些基本上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也比较难读,我就没考虑。在文科里头能选的比较好的专业就是商科的经济管理类,所以我就选了商科。
但是后面我们大学后面有再分专业,有分经济类跟管理类。我是因为我经济类学得不太好,经济类对于数学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就是数学建模这些的要求会更高一些。经济金融,特别是如果经济要走学术道路的话,他们对于数学的要求会比其他学科要高,就比社科文科里头的其他科会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读博就从商科类转到了新闻与传播,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选一个相对没那么有数学挑战性的学科。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大学时候的生活整体是什么样子,跟你高中时候的预期有什么不一样吗?
分享者:我在香港读的时候成绩都挺好的,还是可以考过其他同学。在本科的时候很难,我会发现大陆同学非常的卷、非常的优秀,我会努力地在追赶他们的步伐。我是有拿了港澳台奖学金,就是拿了三年的港澳台奖学金,是以港澳台优秀毕业生毕业的。但是其实我从大一开始,那些偏数理化的就是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还有一些高等数学这些学科,我全部都有找人补课,就是有偿补课,我每学期的奖学金的钱都拿来请师兄师姐补课——他们勤工俭学这样子。
所以我是觉得学得比较辛苦。那时候因为个人情感的原因,选择要去美国读硕士,所以我就是一直在卷绩点。我是先是去台湾有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然后决定了我想去美国读硕士。大二就开始卷绩点,申请到大三可以去法国交换一学期一个semester,后面大四回来就开始考GMAT、雅思,为了申请美国的学校做准备,后面也是考到了美国差不多Top30的学校。
宫师姐:你的读研你提到说是因为感情决定,当时是选择来美国读研,读研究生的经历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研究生的经历,因为我是在美东读书,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读的硕士,我们学校是非常昂贵,是算美国的大城市,相对来说生活的压力其实也是有,学业的压力也会有。初来乍到,加上我是因为个人感情原因去了美国,但是我去之前对方跟我提了分手,所以我还处于非常挫败、非常的有点迷茫。我一度跟我的留学中介讲,我不想去美国了。他说你都走到这一步了,你可以去看一下世界,他鼓励我去。
但我那时候是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来这边卷,这些东西很辛苦,整个生活的节奏学习节奏都非常的快,这个城市又非常的昂贵,不像是美国的中小型的村里头读书那样子。大家非常喜欢networking,大家非常的push,有些同学很有钱,家里可能是做生意的;有的同学就是成绩非常好,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处在一个我不知道自己特别想要什么,我只知道我希望我这一趟旅程值得,所以我就会去push自己做很多的事情,而且会让自己很累,所以我在这个城市的感觉跟在香港的感觉差不多,都比较的辛苦相对来说,但是也会有很多很奇特的经历这样子。
宫师姐:这样回顾从读高中一直到研究生到现在在读博士的经历,你回头看的话怎么看自己当时的各个阶段的选择?
分享者:我觉得我高中第一次的人生选择是从大陆去香港读书,因为家里的关系我可以去,又改变了我高考的选择,让我的高考比别人可能更有机会上到更好的大学。大学期间因为去交流认识我的初恋,所以我选择了硕士出去念书。我硕士出去念书,又遇到了我现在的男朋友,他现在还是我的男朋友,也是那时候在美国的时候交往的那一位,后面我们这么多年在疫情当中分分合合还是会选择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我个人不后悔。
我只是觉得我以前,包括我现在读博,我有时候觉得很辛苦,因为学业压力比较大,朋辈压力也很大,大家真的都很优秀,我其实一直很后悔,我不要那么努力了。我觉得我从高中开始一直都在学习,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要那么努力了。我会有这样子的想法,而且有时候会反刍觉得说,读博期间你的工资相对比较低,我会有点后悔没有去香港读博,因为香港的补贴会高很多,同时也会离家里人更近一些,我觉得我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会好很多,可能会更有助于我的读博、更顺利。
而且因为考虑到我交往的人的原因,他可能以后会在美国先发展,所以说我可能会觉得香港的读博环境会更国际化一些,英语授课会更多一些,我会有点后悔。如果我读博的时候有几个选项(因为我只报了一所学校,我就上了这个学校的博士),如果我能多选几个学校,我希望自己可以试一试香港的学校。我那时候没考虑好。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们录音就先到这里。
分享者: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