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1号分享:因为玩游戏选了计算机专业,不走技术路线,内向的他从APM快速成长为GM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闷头读书的内向物理考生,没有考清北的驱动力 -> 爱玩游戏,选省内最好的计算机系 -> 发现技术路线不适合自己,迷茫中听到宝洁公司宣讲会谈产品经理 -> 腾讯产品经理实习生,适应工作,转正 -> 快速成长去带团队,又快速失败 -> 再来,以组长的头衔做到总监级的scope,不确定多少是自己能力、多少在平台 -> 跳槽做空降总监,大刀阔斧,验证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带队能力,破格升VP -> 加入新领域的创业公司,看行业起落 -> 转换行业,中大厂部门总经理

他说:“我以前对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事情没想那么清楚,但我清楚我不喜欢什么,我可能是在比较中选择。”“我其实是在筛掉了一大半我不喜欢的。”“想不清喜欢什么时候,你应该先想清楚不喜欢什么。”“做人要自信。”“了解一下怎么跟世界相处可能会更好。”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在广东,高中是在潮州。当时我们高考是3+x大综合,中间本来也想过选择文科的,但当时我文理的成绩都是差不多,没有特别偏科,个人更喜欢逻辑性的东西,所以是选了物理。


宫师姐:你现在是在哪座城市,做什么工作?

分享者:在深圳,现在也不能叫产品经理了,是一个中大型公司的中层管理。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当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个感受?

分享者:工作的话,中国的互联网工作都是比较紧张的,我应该是典型的中国互联网的这种的工作方式。工作日早上9点多钟上班,晚上大概八九点下班,大概这种状态。现在30多岁要进入中年,有小孩后会多照顾下家庭。以前大部分时间都是投入在工作,现在周末的时候会完全在家,已经进入了一种家庭加工作的这种生活。

宫师姐:你的工作的话时长大概一个星期多少小时?

分享者:我们不太这么算,但是你可以认为我一般周末不加班,尤其是最近两年多,我有意识的周末不加班。所以我的工作一般是早上大概9:30左右到公司,晚上走的话大概是8点左右,平均8:00~8:30。加起来在公司,还有吃饭时间什么都不算在那里,大概10~11.5小时。

宫师姐:你觉得一个未来的整体预期会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未来的整体预期,还是会工作一段时间,但未来会不会创业?也有可能。我对工作时长倒没有特别介意,因为我是一个还比较能从工作里面找到乐趣的人,所以工作时长不是一个困扰的因素。只要是这个事情我感兴趣、或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加班加到10点多,我也不会觉得有特别大的问题。但我会有意识地在周末不安排工作,这是我目前做得比较好的。要说生活跟工作的平衡怎么做,这是一种时间安排——对我来说是时间安排。现在这两个的平衡相对比较好了一点。

好的工作状态其实是不取决于工作时长,而取决于你在这个工作里面能去得到一种成就感。例如新业务能不能起来?带的团队能不能变得更好?做事情是不是能更从容?我最近还跟团队聊,大家不要只关注 KPI能不能达成,我更关心现在的团队能力是否有成长。我的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投入到两个,一个是业务的目标达成,另外一个是如何把团队带好,主要是这两个事情。


宫师姐:你介意分享一下你具体的一个title,还有收入水平大概是什么样子吗?

分享者:我的title应该是一个部门经理,这样理解比较直接。我的部门有正式员工,还有外部的派遣员工、外包,加起来300人左右。收入水平税前年薪约两三百万吧。

宫师姐:我们先把这个时间倒一下。回到高三的时候,你提到说是在金山中学,也是很好的中学,你当时高三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特别鲜活的记忆?

分享者:高中在记忆中不算特别辛苦,高三我也没有特别紧张。因为当时我的成绩不算很好的,应该只是学校的前100名左右,当时学校整届学生有七八百人。我的水准应该是差不多能上广东的中山大学跟华南理工,我当时对自己的评估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没有特别焦虑。我是处于总觉得我已经认了,也确实不能跑到整个学校的前20名、能考清华北大,确实没有对自己施加这样的压力,所以整个相对比较平稳一些。


另外整个高中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好像都是正常地在读书。其实当时有很多校内活动可以参与,跟女孩子的交流都很少,我几乎就没有做过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是比较遗憾的。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的学生,我觉得非常典型。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你高考之后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和专业?

分享者:当时的成绩大概能选的几所学校,一个是中大,一个是华南理工,还有一个本来想去上海的,有点想去华东理工之类。但当时因为我奶奶说我哥读书读去徐州去得太远了,一年才回来看他——以前要坐绿皮火车坐很久,所以她觉得特别难、没办法回来看她。她问我,隐性的意思就是我能不能在省内读书。我当时想想,也行吧。


最后选了华南理工,也是因为我自己对电脑比较喜欢吧。我喜欢玩游戏,大概初中开始会偷偷去网吧里面通宵玩游戏。我当时对于做如何做一个计算机的高手,或者是一个程序员,去跟黑客打交道什么的,带有一点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的那种遐想,就属于这种一种冲劲,所以当时选了计算机。计算机广东省内最好的是华南理工,所以我当时选的华南理工。

宫师姐:你后来也是读了计算机是吧?

分享者:对。我读了计算机的软件技术。


宫师姐:你后来读计算机的时候跟你之前想象的计算机专业有区别吗?

分享者:那区别还是很大的。大学的时候,我前两年是很认真的在上课学习,所以别人都是抄我作业的,包括学C++学那些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别人都抄我作业。但是后两年是我抄别人作业。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太好,大学里面前两年还是比较偏通识教育,像学C++这些东西,你学完之后,你也只能在DOS里面敲入一些命令行做一些事情。像如何搭建一个网站、做一个很实际应用的东西,是没怎么教的,你要自己摸索。


但这些在实践到你可以做出自己的东西中间,我认为这个学习的曲线是很陡的,所以我就完全没有跨过那个点,就是完全靠自己做一个软件或者做一个东西出来的那种乐趣来得特别晚。几乎都在学理论,学了无法应用。当时的方向学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对学习的那种驱动力就变得没那么大。反而发现可能更偏于喜欢跟技术好的同学一起去做一些项目,或者说蹭他们的项目,去参加挑战杯,帮他们做宣传,出一点点子什么,这个方向反而能找到一些成就感。


其他的时间大部分都在玩Dota,当年这游戏特别火。我当时的好处是因为成绩还算比较好,每年还拿一些奖学金,所以和学习好的同学我能沟通交流,对学习不太好喜欢玩游戏的,我也喜欢和他们玩,跟两边的人都熟。因为这个原因,我到后面两年基本上是一边在学习的上面保证能不挂科,跟一些技术很牛的同学玩,一起参加比赛,各种东西拿一些学分;对于那些脑子比较活的、喜欢玩游戏的,我们经常一起玩,让我会关注学习之外的事情,不假定只能做技术相关的事情


这对我后面职业有影响。因为快毕业的时候发现,我其实做技术是做不过别人的,做测试我又不喜欢,不想找技术类岗位,当时有一点迷茫和小焦虑。后来让我触动的是,我听了宝洁在的学校的宣讲会,他们讲了产品经理这个概念。当时产品经理这个概念正好是刚刚兴起,互联网也是09年10年正好兴起的。我听完之后觉得特别激动,说有一个人能去管理一个品牌或者去做一款产品,有这么个职业!当时听完之后就觉得内心还是蛮憧憬的。后面有偶然的机会,腾讯在华南区搞创新大赛,当时我不是喜欢出各种小点子乱七八糟的东西嘛,帮同学们做策划做其他的,所以我就去参加了比赛,个人拿了第二名进腾讯做产品实习,实习之后我就直接去腾讯工作了。我大学大概的经历和选择是这样来的。

宫师姐:你当时其实有没有考虑过就业之外的其他的选择?

分享者:我当时可以保研的。要毕业之前,老师说可以申请保研的,但是对读书这个事情,大学4年待下来,我发现我其实不是一个研究型的人,不适合往学术专业走。我当时觉得读研究生要如果只是混个学历,好像不如找工作,这样工作经验来得更丰富对吧?如果我是研究型的人,去读研读博什么的,我倒觉得也挺好,这是一种选择。只是我不属于那种人,我当时比较好的是我不太清楚我自己要什么,但比来比去之后我比较清楚我不喜欢什么。

宫师姐:真不错。你从产品经理到现在一个部门经理,中间也有带团队这个事情,带团队这个是你自己选的,还是说职业发展一个必经之路?

分享者:一定是自己选的,其实如果你被推着走上去,也不会走得特别好,或者说特别有目标性,多多少少还是你要自己选择的。进腾讯的时候,腾讯处于高速发展期,大部分周边的人都是那种信心满满的、觉得我能改变世界、我能做很多事情,而且职位的各种上升通道也非常容易出现。


所你在那种环境里面就会产生说,也许我工作个两三年应该可以当leader了,对吧?当时普遍是有这种认知的。我自己进去的时候,我就有时在想能不能三年左右当leader?当时三年当leader也算是有点快的,我想我的导师他们都可以做到,我应该也可以做到的吧。刚进去的时候,其实工作的状态不太好,从大学到工作,我还是适应了一段时间的。


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我进腾讯就到一个非常开朗的团队。他们每天都在侃大山,讲笑话,晚上去聚餐干嘛,我当时都不太参与,那团队leader觉得我不太适合他。但因为我的数据感比较好,做运营活动之类会做数据分析,隔壁营收运营团队的leader看到我的数据分析邮件,他说要不你来我这里试一试,也因为这个能力比较吻合,他把我留下来了,并作为我的职业导师教了我怎么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教我去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教了工作里面应该具备的技巧、能力,还有很强的目标导向。这是我的第一次转变。


大概在两年多的时候,老板说有个机会,你去上海接管一个团队,原来团队的leader走了。回头看那时我非常不成熟,没管理经验就去接管一个老员工很多的团队,接管了半年之后这个团队就崩掉了。我当时是属于这个团队带崩了,又回到了深圳,考核也被打了C,这是我遇到的低谷。

回深圳后,我原来团队的leader又帮了我一把,让我帮他带其中一个产品团队。从那开始,跌倒了之后你总会去学一些经验,我学会了怎么去带人,怎么去定方向,怎么去盯事情,加上和leader的关系是比较熟的,所以他可以信任你,并且愿意教你,跟你讨论。所以在那两三年,我快速成长,我带团队的基础能力都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构建出来的。在腾讯第五年的时候,我的leader决定要走,当时他下面有三个团队,我是产品团队组长,以组长的角色协助他在执行一个类似副总监的角色。

宫师姐:真不错。

分享者:第五年的时候明显觉得自己出现了瓶颈。当时我在做业务是腾讯的成熟业务,当时觉得,这到底是我的能力还是平台的能力?你会觉得,要不要出去看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复用?所以我当时决定就从腾讯离开,去了另外一家公司迅雷。当时迅雷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它不是个很好选择,但对我来说,我觉得它的好处是,它可以让我去管理一个完整的业务和团队,也想看看我积累的能力能不能用。


在迅雷算比较顺利的,当时年轻比较楞头青,没那么多顾忌,就按照自己的设想整合业务和团队,甚至没想过这个事情会不会得罪人。其实按理说一般去一家公司,你的屁股都没坐热就去整合团队是不太好的,对吧?但我也比较幸运,当时公司创始人和高管都是比较简单的人。他们认为你能把事情接手下来,这个事情就都让你管了,也没说二话就让我去整合团队。

我在那里做了一年多,破格提我给了VP的title,管理团队方面,从管几十个人的团队变成了管上百人的团队,这里面管理幅度、各种的能力提升、综合性,都提升的不少。这是一个跃迁,但是的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平滑的一个过渡,因为业务模式比较像,你迈过去就不会特别难。


在那里待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当时整个互联网所有人都有点创业的那种心态,这是中国互联网的非常典型的氛围。被这种氛围所影响,我当时也想着说要不要去外面看一看。当时管理的业务模式跟在腾讯的很像,对我来说是一个已经证明了的能力,再做下去有点在做重复的工作。所以我想着能不能去一个新的领域,看看不一样的东西。


也很巧有个猎头找我,介绍了一家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公司。在那里三年多的时间,又经历了我在一个创业公司发展到上市的这个过程,见识到了一个创业公司从几百人到1000多人,最后因为互联网金融被整个政策影响下衰落的这个过程。

后来选择了回深圳。回深圳也有行业考虑的,互联网大厂的情况下我大致都了解。BAT中腾讯待过了,阿里和百度的文化跟我性格也不吻合,所以也就不做选择。当时觉得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我都很熟悉了,但是在硬件相关的或者是软硬结合的事情,我其实是没怎么接触过。所以经朋友介绍找了手机厂商的工作。我目前都还在这家公司工作,我大概的经历就是这么几段。


宫师姐:我感觉你其实一直从高三到现在的话,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己非常强烈的一个个人认知,或者说你有意识的去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现在回头看的话,这么多的决定这么多的转折,你怎么看?

分享者:其实我觉得你总结的可能跟我自己的理解还不太一样。我认为我以前对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事情没想那么清楚,但我清楚我不喜欢什么,我可能是在比较中选择。就像我一开始的时候文科跟理科的比较,文科要去背书背政治那些东西,我真的很讨厌,所以我不喜欢就不选择了。我可能有点理性,很多事情我会把它拿来想一下,想不清喜欢什么时候,你应该先想清楚不喜欢什么

要是能想清楚喜欢什么,那是最好的。你很明确你的目标的时候,你的所有力度往一处使,一定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回头看,我自己是没想得那么清楚,我其实是在筛掉了一大半我不喜欢的,那也让我无形中在那里反方向瞎转的可能性减少。那时作为大学生有很多职业选择,其实不是说我非常清楚我要什么。像即使是宝洁宣讲,讲了产品经理,让我心动了,但产品经理对我来说依然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可能更喜欢那种有创造感的东西,确实模模糊糊抓到了这个东西,但是另外更强烈的是知道,我在做技术方向一定不行,所以我就没选。

那时候我简历没投过技术,没有任何一份是投过技术的,我当时面试除了腾讯之外,还面了电信院,其他的电信公司也几乎要给我offer。但是当时的我不喜欢去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比如高三大学的时候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自信一点会更好。我小的时候非常不自信。我特别小的时候,小学的时候插班到了潮汕地区,有点像一个外来人口。因为潮汕人是讲潮汕话的,如果你不讲潮汕话是容易被排外的,所以小时候这种经历会让你非常不自信。小时候这种的影响会很大,所以我说我高中之前其实都不太跟女生沟通聊天,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影响,导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很受限。另外小的时候父母也没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去看待你自己跟其他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包括你应该怎么去跟世界相处,这些都是没人教的。我家庭其实我爸很早就下海,所以他很忙没什么时间可以教我,我妈基本上小学水准的文化,所以也没办法教我。


如果现在能回头看的话,一个是做人要自信,另外一个是早点去读一读哲学的书、了解一下怎么跟世界相处可能会更好,会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我应该是最近几年,世界观包括人生观是是逐步在重新构建和完善。其实对我尤其是最近5年,像阿德勒心理学这些东西对我影响是很大的。比如他的关键思想—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做个有用的人”,还有课题分离等概念。我做的事情是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你怎么说我其实是可以不在意的,或者说有我的坚持。另外你怎么说我也不是我能动摇得了的。不要完全被别人的价值去裹挟,或者是因为其他人的看法去让你对自己的评判不停地波动。


我过去不仅是小的时候,应该是说我在工作的前五六年、六七年都还处于这种状态,就是非常紧张别人对我的看法,经常你对自己的评价是随着别人的评价而波动的,别人说你好你就特别开心,说你不好你特别不开心。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好的一点是我察觉到了这点,觉得我非常不喜欢这种状态。我想找到一个比较恒定的,就是我怎么能不因为别人每次的评价变动而让我自己的心情或者是自我认知不停地在波动?我认为这个方向是肯定对的,我要能找到我的解法,甚至当时还没想到说我要找到我自己的标准。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他学会了我如何用客体分离的角度去看事情。


宫师姐:真不错,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录音就先录到这里。

分享者: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转发文章给你的朋友圈子。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1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