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7号分享:热爱计算机却滑档、专业调剂,她休学申美本、如愿以偿,有些时间焦虑但没有遗憾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14年河南理科生 -> 高考成绩不理想+志愿滑档双重打击,开学一个月决定休学、全力申请美国学校 -> Top 30 美本,公立大学计算机专业 -> 提前毕业,遇到疫情,改变计划、去读计算机研究生 -> 藤校,一年线上+一年线下 -> Google软件工程师

她说:“当在你的阶段感到peer pressure其实是你在成长的过程;如果说你在你的阶段一直觉得特别平,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说不定你不在一个上升的空间里面。”“你可能看上去比别人晚了一两年,但你其实之后的目标是你想要的,我觉得这是值得的。”“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这一路我觉得很好,我觉得每一步我都把握住了机会、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们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那就叫我MM好了。我高三那年是2014年,读的是理科班,高三所在地是河南郑州,我现在是在Google写代码。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感受,其实周中工作的时候还是会更忙一点,周末的话,除非要on call以外,一般还是挺闲的,就是可以完全不看公司手机、做自己的事情。收入水平,就是software engineering的样子,但我package可能比同届大一点点,是因为我当时有别的公司的offer可以compete。我本身是实习生回来的,当时实习带我的人都建议说要去面试别的公司,这样才能拿高一点的offer。


工作时长,忙一点的时候可能每天能干八九个小时,其实也蛮辛苦了。轻松的时候可能少一点点,但我觉得差不多就是正常上下班的时间,压力我觉得还好。我们组不算是特别轻松的组,也不是特别闲的组,就还好。对于未来的预期,我觉得我会继续在这个组做下去,我刚入职了也还没有一年,我也跟老板讲说,可能下一步的打算是要看怎么升职。


宫师姐:我们先看一看你高三,14年你高三的时候什么样?

分享者:我的故事是这样子的,我是美本,但是我其实有参加国内的高考。我当时高三的时候是没有打算要出国的。本身我在高二或者高一的时候,其实有跟家人商量过,但当时我不太敢离开家去一个另外的国家,我觉得我就顺其自然去参加高考也是ok的。高三的生活其实不是算我人生中特别幸福的一段时间,但也可能是我的人生一直都比较幸福才有对比。


高三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有很多规定需要去遵守。比如说我们高三的班级需要早上跑早操,晚上上晚自习,差不多你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去跑步。我当时在河南,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当时雾霾非常严重,但是因为早操,你严重也得跑、不严重也得跑,又很冷,大家就戴着口罩跑早操。我们到操场的时候可能天还是黑的,跑着就看着天慢慢变亮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可能上晚自习会上到晚上10点左右,大家晚上回寝室之后可能小打小闹一会,又会在被窝里偷偷写作业。可能我觉得每天晚上睡觉怎么也要12点,已经是很“合理”的。12点睡觉,6点多就起来,中午我们有一个小时多的吃饭加休息的时间,但是也不会午休休特别久。整体它是有这样一个节奏,而且你是不能旷的,不能说我不去晚自习或者我不去早操。


我现在想想,觉得现在我的生活中是做不到的。那时候整体的生活还是你要被管着,被学校和老师管着。但也没有说那么灰暗,因为其实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因为大家都像战友一样一起学习,这样有很多好朋友。我觉得在高三的时候友谊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整体的模式其实我是不喜欢的。


宫师姐:你这样的话,其实节奏还是一个正常高考备考的节奏。你出国申请是什么时候做的?

分享者:出国申请这个故事就比较长了。我当时参加了高考,但是我当时考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我平时模考的成绩好,同时我当时填志愿的时候滑档了。我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个模式,我们当时他是会帮你调剂的,我当时选了服从调剂,所以把我调到了一个文科专业。我当时是理科班,结果录我的专业是学新闻,一旦选定是不可以改的,已经把你分配在这,你就是接受这个offer,或者你就去重读高三这样子。


我当时很不愿意去,但是因为也不想复读,所以和家里人商量之后,我们就说先去看看大学怎么样。我真的有入学、去读大学,差不多在入学可能1~2周之后,我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我就觉得,也许我可能需要重读,不管是复读也好或者出国也好,我不会想再待在这个学校里。当时我们9月份大学开学,10月份大家会回一次家。当时回家的时候就跟父母讲,我说我不想要再读这个大学,我想要退学。我们家里一直都很开明,父母会支持我的决定,但那时候他们觉得你退学可以,但是他们会担心我最后万一申不到美国的学校,是不是我就没有学可上?我就变成一个社会闲散人士。这是他们担心的点。


我们最后讨论的结果就是说,我先在大学那边毕业办一个休学的申请,就是说我暂时休一年,我用这一年时间来考去美国就是托福还有SAT这些,来考这些试,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如果能拿到比较好的offer,我们就去美国读书,就不要国内的了。所以说为什么我其实比同届的人要稍微大一点,就是这个原因。我的高三和大一没有立刻衔接上,中间有在学英语。我的申请其实是在下一年的暑假之前,家里就觉得说可以先回去一边上学、看看能不能转学分,一边学英语这样。大概在年底的时候我就正式提交休学的申请了,搬回家那边,开始全身心学托福这个东西。


当时还有一个压力是来源于时间很少。一般都读美本的同学,大家都至少花1~2年左右的时间来考托福和SAT,我当时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出来,所以我个人不觉得那段时间的压力比高考低,但是区别在于说,这是我自己的决定。当我决定我要放弃在国内的大学生活去美国读书的时候,选择这条路,其实是没有什么回头的余地的。当时压力还在于说,申美本需要文书,你需要写你自己特别的地方在哪,但是其实说实话,在国内应试教育出来的小孩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当时写的故事就是我退学的过程。我当时写了好几份文书,有讲跟家人之间的关系,有讲我决定要退学、重新申美国学校。


我准备的时间很短,本身的托福成绩也没有很好,我觉得最后申到的结果算还蛮好的。我申到了我的冲刺学校,几个学校都给了我奖学金,当时帮我申请的老师也觉得你真的很幸运能拿到这些东西,但我觉得其实也有文书的加成。我还是觉得美本的学校比较看重你个人的想法。我在2016年的时候去加州那边读本科,我在那边读了3年多、不到4年。


宫师姐:你当时在高考之后,相当于是滑档变成了一个文科的专业。你当时理想的专业是什么?

分享者:我理想的专业一直都是做计算机。但是我觉得现在的我跟那个时候的区别在于说,高三的小孩是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几乎可以说是大家其实不知道每个专业之间的区别。包括国内其实可能会分很细,他可能会说计算机、自动化,什么一些各种的,但是其实你选的时候你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整个人在一个很混沌的状态之中去选择的。最后把我分到了新闻,我其实也去上了一些新闻专业的课,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的。


其实我当时想过很多途径,比如说是否可以在我们学校里面转专业学计算机,也是发现很难。而且我也觉得那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环境,我有点看不到说我毕业之后要来干什么,这是为什么我没有复读,因为我觉得就算我复读一年考上了更好的学校(但是也有可能考不上,因为有人复读第二年还没有第一年成绩好),我觉得也未必是我想要的状态。所以说我就觉得要出国读,家里人也都支持我的决定。


宫师姐:你后来其实是拿到了好几个录取,你当时申请的专业都是计算机吗?

分享者:对,我当时申请的专业是计算机,有的学校是数学,是因为计算机是划在数学下面,有的有几个学校是要先入学之后再把大家分开。但是我确实从高中就开始觉得要学这个方向。


宫师姐:你最后在这些录取了的学校里面是怎么选的学校?

分享者:我基本上申的学校都集中在加州和东部。最后我去了加州大学Irvine分校,这个决定是因为家里人觉得排名还不错,大概30名左右,而且我妈觉得加州天气暖和。有一些学校给了奖学金,但是爸妈还是觉得,就去你想去的地方,我就选了加州。


宫师姐:你后来真正在加州读大学的时候,跟你高三时候想象的大学生活,以及你在国内短暂的经历过的大学生活比起来,你实际上度过的大学4年是怎么样的?

分享者:我觉得我在美国这边大学4年其实是很好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抛开两边教育模式的不同,对我个人的区别是,我真的在学英语那一两年的时间中认清了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很重要。高三的时候我是一个混沌的状态,这个世界对我是混沌的,我可能理解中的世界就是大家在校园这么大的地方。但是我在国内备考那一段时间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可能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我也能看得清楚学这个方向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前这对我来说是很疑惑的。还有包括说我也曾感兴趣学数学专业或者学物理专业,这些我都有去了解过,它们在美国毕业之后就业的前景是怎么样、大家都在做什么。


模式我肯定是更喜欢美国的教育模式,但我觉得对我自己而言,区别是我更认清了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也更认清了我应该去怎么一步一步的完成,这样的话在我心中这个世界就不太混沌了,我能看到每一步我要怎么做,可能大学4年我要怎么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下一步我要怎么做、要怎么一步步去达到我的目标,就变得很清楚。这是当时大学的状态。


整个大学的生活其实还是对我来说还是很幸福的,也是因为比较宽松、很flexible,我当时其实相当于提前一年毕业了,在我们学校你把该上的课上完你就可以提前毕业。又因为我们学校不是按学分给钱、而是按学期给钱,所以相当于你越早毕业越省钱,所以大家每学期都会尽量多上课这样子。


我后来提前毕业,计划是先工作再读master。但当时疫情了没办法,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东西,但是整个大学其实还是蛮幸福的。大学4年我主要首先有一堆很好的朋友,这很重要。我专业课,包括做一些research,包括去实习,还有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当别人的mentor,或者是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都是我想象中我想要大学的生活。


宫师姐:真好。你刚刚提到说大学毕业之后,因为疫情的关系,你是选择了读研究生是吗?

分享者:对是的。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计划是说先看看。因为我提前毕业了,我就先看说我能不能先工作1~2年,再看是继续工作还是去读master。因为当时我毕业的时候正好疫情开始了,19年年底的时候,当时也没有办法回国,也是因为当时工作机会特别少,我能感觉到我一开始投简历就很多面试,后来慢慢大家就说我们不招人了,就这样子。家里人觉得说因为疫情一时半会可能也结束不了,所以我们用这时间去读一个master好了。


同时我当时自己的考虑,我本科主攻的方向是AI,在我后来找工作和实习的经历中,我发现如果这个方向不读到PhD,其实真正应用的场景不多,更多的是去调别人已经实现的东西。我觉得说我如果去读了master,肯定可以学一些计算机别的领域的东西,说不定更有意思。我master的时候学了一些关于system的东西,我本科其实都没接触过,那时候觉得我用不到、或者我觉得太硬核太难我不想学。但是master的时候我其实有尝试很多别的领域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我相当于20年开始读我的master program,因为疫情remote了一年,所以那一年我还留在加州。我们的program是两年的,这也是我选它的一个原因,我觉得一年对我来说有点太短了,所以我读了两年的项目。第二年我就搬到了学校的地方,又从那边搬来了纽约。


宫师姐:也就是说你的研究生学校跟本科学校学校不是一个学校。

分享者:研究生学校在Providence,它在Boston往下面一点点。我们第一年因为大家都remote,第二年很早学校就说我们就来线下,我们就开始线下上课了。


宫师姐:研究生的学校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研究生的申请跟本科挺不一样的一点,研究生是我纯自己去做的,没有找中介。本科申请的时候我真的对于美国的录取一无所知。研究生的申请,大家先定好说我想申几个学校,有些人可能特有自信,可能申3个5个的;大部分人会申8~10个这样子。我也差不多申了可能有七八个。其实本科的学校还是会起到一点作用,当你本科学校已经在一个rank的时候,大概率你是再能往上走的,当然也取决于GPA,还有GRE和推荐信。成绩都还不错的,就会看比你本科排名更高的学校,从那里面选一些你喜欢的项目出来,给他们交成绩单、推荐信这样子。


最后我也拿到了几个录取几个offer,选择布朗大学的原因是Brown是一个很小的私立学校,是个藤校,我觉得跟我本科的学校应该会区别很大。我本科是公立的,一个班几百个人,可能大的课300个人都有,人很多,课也很杂,我觉得私立的感觉可能不太一样。既然我要读研究生,我就体验一下换一个地方,也是搬到了东岸那边去。


我研究生的感觉也很有意思,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问题,是因为Brown整体下来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体验很好。一个也是因为确实师生比很高,我们一个班大一点的课可能比如说AI很火、可能有100个人,小课可能十几个人或者个位数的人也有,你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第二个体验好的点在于,感觉学校很care学生。大家有的人会说 master项目很多是学校的“现金牛”,就是学生当给学校送钱的这种。我有别的朋友去了一些其他学校,他们觉得学校没有很care他们,但我觉得Brown还是非常有人文关怀。我们每个研究生学生会配一个advisor,你可以问TA问题,而且是真的advisor、TA真的会有时间跟你讲,而不是只是挂名。每个研究生的同学有自己的办公室,你可以去办公室里面跟大家都聚在一起,可以在办公室里面学习、写作业,整体找工作的氛围也比较好,因为可以大家坐在一起刷题,讨论面试Leetcode。


虽然我觉得遗憾点就在于说,如果我能从头到尾参加两年线下的项目会更好,但是确实因为疫情,这谁也没有办法预料,只线下了一年我觉得也很好,我也认识了很多Brown本科的同学,觉得他们也特别优秀,还当了TA参加了一些活动。我觉得整体感觉很好,确实是我想象中我希望从grad school里面学到的东西。


宫师姐:你这样回顾一下,其实从高三到后面也是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过程,而且你为一些改变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你现在回头看的话,整体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我觉得我整体做得很好。我会有的时候可能微微有一点peer pressure,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有,但是我会把它理解为,当在你的阶段感到peer pressure其实是你在成长的过程;如果说你在你的阶段一直觉得特别平,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说不定你不在一个上升的空间里面。所以我觉得我在每个阶段,比如说我去读本科也好,去Brown也好,包括后面来到Google也好,我每个阶段身边都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但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它说明我在不断地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因为我会有的时候懊悔说ok我在一开始可能浪费了一两年的时间去考托福跟SAT、没有提前准备,其实我爸妈也曾经会觉得说你的时间很宝贵,你真的要这样去吗?但我至少在18岁的时候我觉得是值得的。你可能看上去比别人晚了一两年,但你其实之后的目标是你想要的,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宫师姐:真好。我们如果开个脑洞,假设说有一个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某个时间点,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想想,我觉得我会回到可能初中或者高中时候的。首先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这一路我觉得很好,我觉得每一步我都把握住了机会,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我觉得我会对小时候的自己说,要更自信一点。对,要更自信地去往你想获得的东西。


宫师姐:真好。谢谢你分享,我就录音到这里。

分享者:好嘞。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转发文章给你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