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08年上海化学科考生,高三叛逆练团 -> 坚决不愿继承父母建筑系衣钵;填志愿遇surprise,高考又洒狗血 -> 保底学校保底专业录取,物流管理 ->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 还在练团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他说:“我一直以来在学习方面不怎么乐意花心思,就是追求一个高“性价比”,我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因为感觉对我来说学习一直都是一件不太快乐的事情。”“我觉得挺惊险的,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的当口,其实都犯了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你做了什么事情,它都是有相应的后果的,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就是要承担它相应的后果。”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不客气,我高考的年份是08年,我是上海人,高中也是在上海读的,高三文理分科的时候选的是理科。我其实选的是化学,是因为上海它不是分文理的,你要选一个特定的科目,理科的话可以选物理、化学、生物。现在我工作地点是华盛顿DC哥伦比亚特区,职位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我团队的主要工作重点是我们公司网站下的一个副域名的网站,团队主要就是负责网站的开发和测试。
宫师姐: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当下的工作生活节奏大概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我觉得目前工作状态比较“普通”,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一个合适的形容词。首先时间上就是朝九晚五,我这边的话通常是不会加班,除非是我们比如说一个财年可能定了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像是网站整体翻新那种大的project上线,如果临时有什么问题的话,大家可能都会加一加班,但是这种事情出现的频率不高,可能两三年才会来一个。
所以一般来说我自己觉得是比较轻松的,而且我18年来的公司,目前不光是在我自己的团队,加上经常一起合作的其他团队的人员里,我算是资格相对比较老一点的人了。我们单位人员流动还还蛮大的,很多元老级的人都已经悄悄走了,因为我有绿卡的问题,有点被卡着,我也不想太折腾,所以就一直在这个公司工作。
因为我在这个公司工作了比较久、接触东西比较多,我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一点,所以不管是我的领导也好,还是他经常一起工作的人也好,有问题都会来问我,所以我觉得在单位里人际关系方面还不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从我刚开始工作到现在,还是都算是比较讨领导喜欢的。很碰巧的是我的领导都是一般都是中年大妈,就是somehow变成了一个中老年妇女之友。但也是因为我了解的东西比较多,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首先不会有什么压力,还算得心应手。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比较我自己是觉得比较轻松的,但是也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团队可能对于测试人员或者是开发人员来说,他们的日子可能并没有太好过。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们先倒回去看一下高三的时候,你在高三的时候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好玩的记忆你愿意分享一下?
分享者:其实我说实话,高三的生活好像并没有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你让我乍一想的话,其实我并没有办法想到非常多的亮点。比如说学习方面,好像也没有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不管是来自老师的也好,还是来自父母的也好。当然比如说看电视玩电脑之类的娱乐活动肯定是要收敛一些的。但总的来说因为学习成绩是还可以,所以就也没有太让家长和老师为难。
可能我高三和别人不太一样的是我当时和校外的一些朋友组了个乐团,时不时可能会凑在一起练练团,起初还想接一些演出之类的,不过最后也没成。但因为这个事情反而让父母和老师比较担心,当时因为接触了这些东西,我会首先性格上很叛逆——高中生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完了玩乐团就更是叛逆起来,比如说我会留很长的头发,会戴一大堆有的没的的首饰。
宫师姐:听上去还蛮有意思的,确实这种经历也不是大多数人会有。
分享者:就是练团这个事情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你去外面和其他社会人组乐团,可能不管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不会放心的。
宫师姐:所以这个事情在高三的时候你也没有停下来?
分享者:对。反而我觉得相对高二高一的时候还更多了一些,因为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更多是学校里的社团,而且我那个时候也是刚开始学习弹琴没多久,所以相对更casual一点、没那么serious。但是高三就接触了外面那些甚至是以此为生的乐手,所以了解了更多,学习了更多,感觉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的热情也更多了一点,相对于之前来说肯定是更沉迷一些。
宫师姐:你高考结束之后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择的大学以及专业?
分享者:是这样,当年在上海,我们这一届是就不知道为什么,不管是在小学也好,在初中也好,在高中也好,所有试验性的东西都是落到我们头上,高考也是我们是第一次实行平行志愿,而且是在考前就填的,所以高三下半学期刚开始没多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已经在组织填志愿这件事情。
填志愿的方式是1本2本,每个档次可以填4个学校,四个学校是有一个次序的,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根据你最后的成绩,就会一个个往下看,比如说你第一个志愿到了没到,再看第二个志愿。当时填的话其实就根据平时模拟考的表现,所以当时就比较楞头青,填得是比较鲁莽的。我前面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比较好的学校,最后填了一个保底的,保底的学校还乌龙了一下,志愿填的就是乱七八糟。
就我总体上来说,高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就是很想学商科。其实我的家庭,就我爸妈都是大学里教书的。他们的教育背景是建筑方面的,在大学里的建筑系教书。不管从这个家庭的背景来说也好,还有父母的人脉来说也好,可能能够让我受益最多的肯定是往建筑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我从小就对此很抵触。主要我跟我爸妈的同事也很熟,我们家住得离他们大学很近,他们有事没事就会串门或者一起吃饭,会有一些社交活动,所以他们系里的老师其实都认识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儿是我高一或者高二时候,我爸妈有个同事,后来离开学校、就不教书了,去体制内的设计院工作。当时TA家就在我家隔壁,我高中的时候因为要早起,我起的特别早(因为我着急去学校抄作业),就天还没怎么亮的时候就准备骑车赶着去学校,我就看到这位邻居和我一起出门。我就想说,上什么班要这么早出门?我回家就问我爸妈说我今天早上看到X老师,他们说咱们设计院就是这样,挣也挣不了多少钱,非常的辛苦。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就非常深。我当时就想,打死我也不能干这个。
所以我在填志愿这个当口,我觉得咱们还是别搞建筑,就跟我爸妈这样说。从我父母角度来说,他们肯定原则上支持我,不管我想做什么,他们都是支持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觉得也挺感激他们。但是我也可以理解,他们肯定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他们工作这么多年,结下的资源也好,人脉也好,没有办法给我再利用一点。
当时我首先是不干建筑干啥都好,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很想念商科。我前面三个志愿,填的应该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对外贸易学院,专业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商学院的专业。保底的一个学校,我填的是南京的药科大学。志愿填得真的是一塌糊涂,完全没有关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上海考外地其实是有加分的,当时想填一个外地,主要是我表舅,他是所谓的杰出校友,在那边有一些人脉关系,当时想这个药剂学科也ok,将来去医院工作。
到填志愿的那天,突然发现第四个志愿怎么都填不进去。后来仔细看了看填志愿那本非常厚的指导书,上面列举了每个学校招什么科目,这个学校专业底下就有一行特别小的字,说这学校的专业在上海不招选化学的考生。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你说一个药科学校的药剂学专业,你不招学化学的?反正是没想到,但确实自己之前也没有看仔细。
所以最后也没有办法,因为当场就要把志愿填完,不能说暂停、回头再回家再想一想。当时我在学校的机房,就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就说我就填你们学校好了,就我爸妈工作的学校,就随便填了。我其实对X大的专业也没有太了解过,X大当时坊间流传最好的专业是电子通信,所以我上来先填了一个电子类的东西,因为你每个学校专业至少要填4个还是5个,都要填满。我又看商学院,有一个叫XX工商学院,他是和悉尼X大学合作的一个项目,也不错,对于留学来说比较比较友好一点,他的课程设置,相对于其他普通的学院,比较着重于针对有海外留学需求的一种设置。在那个时间节点其实我了解的并不多,因为只是填志愿,就是在看这些学校的时候,可能稍微了解了一下,和爸妈可能聊过那么一两句,就仅此而已。但是在当口我一定得赶紧把志愿填了。也毕竟是保底的,保底的学校可能也没有太重视,就想也没想就随便填了,专业给它填满就完了。
结果高考的时候,那一年的高考还特别狗血,就是学科和学科中间差得很多。都是选理科的,如果你选物理的话,至少我认识的都是及格的多点的分,就这么夸张;化学的话就特别容易,我们分数都奇高无比,结果就被死命往下扣,因为最后要找一个平衡。它最后不是说你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是整个理科要平衡一个分数,我也不知道它具体怎么算的,但结果就是他们物理都会加分,化学因为你整体分数高所以要减,就给我减到了一本线往上一点点。我就想,完蛋了,不过至少保底还是能保住。
我这保底学校的线确实是到了,但是我填的这些专业线都没有到。当时整个家里的氛围就很沉重,感觉父母就是比较失望。你知道的,我之所以会填这么个填法,是因为我平时的成绩还有模拟考的表现都还不错,是能够得上那些985的学校,甚至班主任还来跟我爸妈说让我填志愿还可以填得更激进一点。现在想想,虽然我最好的学校没有填得非常高,但是我的志愿的结构还是比较激进的。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以为是可以被X大录取的,因为分数线了到学校的分数线,但很狗血的是没有到我填的那些专业的分数线,当时就以为完蛋了,可能一本都保不住了。虽然我爸妈都是教职工,教职工子女其实有加分,但是如果分数线没到的话,当时就想可能就要去二本调剂了。
当时我已经在查二本调剂了,因为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一直也没来,也没有人通知我到底被什么录取,我整天就在看二本有哪个学校可以被调剂,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当时家里的氛围也不是非常开心快乐。最后是怎么查的来着,反正是另外一个途径,我查到自己还是被上大录取了,而且是被我后来填的XX工商学院录了,电子信息没有录上。后来想了一下,我也不知道具体它后台是怎么操作,但是显然我作为教职工子女的加分加上去了,才录了这个专业,我才去上这个工商学院念的本科。
宫师姐:感觉还是很波折很刺激的一段经历。
分享者:现在想想,当时在家里都没人说话,怎么讲,就很压抑,整个家里都非常的压抑。
宫师姐:你后来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之前想象过的大学生活跟实际的大学生活有区别吗?
分享者:大学生活好像也没怎么想象过。要我觉得,你在上大学之前能够接触到的、给你提供一些大学生活可能的参考的,无非就是一些影视作品、小说之类,都也差不多。但是我怎么讲,给我比较印象深的是,虽然同是X大,我们这个学院其实是在单独的一个校区,我也有一些初中的同学、高中的同学,他们也是在X大念书的。相比下来说,我就觉得我们学院低人一等,因为我们的学院硬件特别差。名义上是一个中外合资的,听上去好像非常高大上,确实也是比如说我们的课程有一半都是外教教的,师资也是比较好,老师都有留学背景、在国外待过很多年的,学习或者就是课程方面来说确实是这样,但是学生生活方面的硬件条件非常糟糕。
当时学校本部校区就在上海宝山一个特别大的校区,特别大,房子都是比较新的,90年代末新造,虽然现在听起来比较久远,但是我们08年上的大学,其实是那个时候基本都算是新造的。但是我们合并的学校的校区就遗留下来的一个老校区,条件比较艰苦。当时本部校区宿舍楼其实都有安装空调了,我们就没有,冬天的话宿舍也没有热水洗澡,要跑很远的地方,就横跨一个校区到澡堂,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澡堂。
洗完澡出来,如果你不把头发弄干的话,你都不要走到宿舍,走到一半就结冰了。冬天的话上海的气候不知道你明不明白,就是冬天冷夏天热,空气湿度非常的高,就是特别的难受。特别是暑期实习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快要死了。人要待在学校里,我回家又不是特别方便,虽然都在上海,我从学校回家要两个半小时。我室友是南通来的,他回家都比我快。
宫师姐:这个条件真的是有点苦。
分享者:对,特别是夏天,当时在学校就特别煎熬,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而且晚上是要熄灯的,晚上一般是没有电。但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它会给我们供通宵供电,但是有唯一电能供的东西就是顶棚上、整个宿舍共用一个特别小的电风扇,那种摇头的电风扇。我们当时夏天怎么过的,每隔十几分钟就去厕所冲冷水的淋浴,每隔十几分钟就去冲一下,你浑身上下都稍微有点湿的时候,有点风的话还是比较凉快,等个十几二十分钟你身上干燥了之后,你热的感觉就又来,那就再去冲一下,持续整个夏天。当然也有上海本地的同学比较受不了这种的,他们可能每天都会回家,虽然在路上会花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有些人不怎么乐意受这种苦。
宫师姐:你这个大学还是有点超乎想象了。
分享者:不过这其实也就是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的话,我感觉我一直以来在学习方面不怎么乐意花心思,就是追求一个高“性价比”,我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因为感觉对我来说学习一直都是一件不太快乐的事情,我就觉得分数够、有个看得过去的GPA,能够出去留学,就行了,都没有追求straight A。我也从没有什么dream schools,有些人可能会有——最近和朋友聊天,我才发现有些人就一直说我dream school是哈佛之类的,当时我就想了一下,我好像从来没有。
就对我来说,出国留学这件事,感觉是从小被爸爸妈灌输的一种想法,就说大学毕业之后一定要去留洋读书,从小就被这么念叨着,所以主观上来说,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再外加上我本科念了一个商学,所以我就觉得你既然念商学院,怎么着也得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稍微受点熏陶(宫师姐注:此处有手动狗头)。
你在中国大陆念随便念个本科,基本上大三大四有一些不准备念研究生的,就准备毕业直接找工作了。从我的这些同学的就业方向来看的话,我大致观察下来,并没有发现什么我特别感兴趣的。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这几条路,要不就是考那些CICPA、CPA做会计审计相关的,要不就是去银行。我们有很多同学当时都是去银行做柜员,对于本科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他们那些几个大的国有银行给的待遇相对来说确实不错。但是这几条路我都不是很有兴趣,倒不是说当时有兴趣我就会去,它就是给我准备去留学又提供了一个借口。“借口”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是考量的因素。本科念完之后,我就来美国念研究生。
宫师姐:你读研究生的专业跟你本科专业一样吗?
分享者:也是商学院,专业不太一样,我本科读的是物流管理方向的工商管理,我来这边念的商学院的专业是国际市场营销。也因为念着念着我就觉得专业念出来根本找不到工作。它也就是一个两年的program,念完你就面临就业的问题。对我来说来国外念书更多是一个跳板的作用,我觉得我的目标还是想在国外就业,所以对于一个两年的program来说,其实时间比较紧。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暑假我也没有回国,想看看能不能找一下实习之类的。但当时夏天过完,我就发现这个专业好像找工作并不是非常容易。
从结果来看,虽然我之后也找到了工作,但其实我工作和我念的专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当时的同学之后,不管是现在还在美国的也好,或者是之后回国但是当时毕业找到了工作的,专业对口的人九牛一毛,同期毕业的可能就那么一个(至少我现在想不起来第二个人是做市场营销相关的),所以基本上找工作都是要变通一下。
宫师姐:你现在回头看的话,就是从高三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开始找工作,种种的选择,你现在看怎么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我觉得挺惊险的,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的当口,其实都犯了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我的运气真的是非常好、特别好,不管是高考的时候也好,本科毕业申请国外学校也好,在国外学校毕业找工作也好,在这几个关键当口完全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也有我自己的问题,首先我学习也不是很上心,可能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的信息,所以就老会导致一些乌龙事件、或者是犯一些比较傻的错误。但能够一路走到现在,我觉得在这些关键的时候,我运气还不错,我一直是这么说的,有时候和爸妈聊天,回头看看他们也是这么觉得,运气比较好。
宫师姐:要是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比如说高中还是大学时候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这个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小我就不太会后悔做什么事情,越长大越是这样。小孩时候也不说了,现在至少我觉得成年人就是要有成年人的担当,对吧?你做了什么事情,它都是有相应的后果的,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就是要承担它相应的后果。所以对我来说,从不会后悔做什么事,哪怕是犯了特别低级的错误,即使是让自己非常难过也好、生气也好,至少我都不会去想“如果我没有做什么事情就好了”。我觉得这种想法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你的问题的话,我可能会说对自己说,少一点自负,多一些耐心,这样可能会好一些。我也不知道,但其实不说也行,自己现在也挺好的。
宫师姐:挺好,在我结束录音之前,先问一下你高三时候玩的乐团后来怎么样了?
分享者:就分道扬镳了。乐团当初是怎么凑起来的,大家也就是网上认识的,有其他学校也在念书的学生,也有已经在工作的人,搞乐团也是年少不懂事,当时也傻了吧唧的。但是因为搞乐团认识了这些人之后,慢慢更多地认识了这个领域,玩乐团这件事情我基本没有停过,高中到上本科,甚至到美国来上读研究生的时候,甚至是研究生毕业了之后、在工作的时候,我都有在或多或少和朋友练练团。最早在上海的时候,就是因为我高三时候认识的这些人,在念本科期间也有在继续玩乐团,也去参加了乐队的比赛之类的,慢慢就在圈子里认识了更多的人,也挺好。
宫师姐:听上去真是很不错的经历!好,我就录到这里,谢谢你分享。
分享者: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