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4 号分享:被定义成文科生,在大学中觉醒,从日语系到经济学到计算机,她敢于挑战stereotype并自我实现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被家长老师定义的文科尖子生,学校氛围宽松,压力来自家长 -> 2006上海高考,顺着家长意愿选择日语专业 -> 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性格与日本文化里女性角色的冲突 -> 力排众议,大三转学、转专业出国 -> Apple零售管培生,立志想要成为可以影响产品设计决策的人 -> 发现PM岗,读CS硕士强化自己背景、转行PM -> 硅谷大厂PM/新手妈妈

她说:“如果有一次重新来的机会的话,就一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放在你面前的学习机会。国家给你9年制义务教育,给你安排了那么多课程,不要过早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只能学某一些课,而直接轻易地放弃了那些在你看来可能会比较难的课。你永远不知道你将来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你可能会因为缺少这样一块的知识需要重新恶补,或者甚至是因为你缺少某一块知识导致你跟某一个机会没有缘分。”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能不能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好的,我现在是在硅谷这边的某一个大厂做产品经理。我是2006年高考的,10年本科毕业,我自己一开始其实是文科生,但是我后来在研究生的时候转了一个理科,所以我是一个文转理的这样一个状况。我高三的时候是在上海,从小是在上海出生长大,后来在美国待过很多城市,现在是等于在硅谷这边定居了。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工作状态,还有生活感受?

分享者:当下的工作状态我现在觉得还可以,我在我的这份工作当中,我已经工作了3年多将近4年了,所以其实已经比较熟了,我觉得总体还不错,这个工作机会其实给到一些我很想做的事情,也是一个我理想的职业,当然肯定永远有进步的空间。最近这几年家庭生活也是发生蛮大变化的,比如说前段时间刚生了孩子,所以现在处于一个在怎么样去尽量的balance work和life的这样一个状态。原来对于我而言,几年以前,可能工作是主要的中心,现在可能工作的中心地位会下来一点,更多会是小家庭。


宫师姐:恭喜你当妈妈了。我们先回到高三的时候看一看,你当时在上海的高三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历?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我们高中还是一个比较放松的高中。当年我们那个区我所在的这所高中是这个区最好的一个市重点。他们的特色就是说,不会让孩子拼命搞那种题海战术。我们高三的时候还是每天下午3:30就放学了,早上最早可能不会超过8:00就去,所以每天时间其实还比较多。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高三的时候压力还是蛮大的,即便是学校他不给你压力,你知道别的中学人家很努力对吧?是会有压力。


尤其我父母也还是给我蛮多压力。我妈当时会说,“如果你考不好、考不进第一志愿的话,我就离家出走”,她要离开。这样的外部压力给我,我觉得蛮大。现在我回想过来,有时候我晚上做噩梦还会梦到我自己在高三的时候、要考某一门课,很紧张,但是我都不知道要考试了,我还没有准备好。回过头来,我不觉得是老师给我的压力,反而觉得是家长给我的压力会比较大一点。


宫师姐:是这个样子啊。你后来高三结束之后是参照什么样的因素选的大学以及专业?你提到你是读文科。

分享者: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想跟大家聊一聊我这段经验。我从小一直是文科比理科要表现的突出一点,就我理科其实不差,但是我文科可能是比较拔尖的那种。我父母就一直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说,女孩子你就应该学文科,这个是一个很强的stereotype。但我当时年纪也比较小,我很难去分辨什么东西是stereotype,什么是你自己真正适合做的东西。所以当你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是老师都告诉你说,你是个典型的文科生的时候,你自己就会给自己设定这样的一个思路。


我们初中一直从小到初中,所有的文理科都要学。我当时考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其实都很不错,文科可能更好一点,但理科也很不错。但到了高中之后,上海市只要3+1,就说你三门主课以外,你只要再选一门副课就可以了,我那一年是这样的情况。而且我们很早就选。你选好了你是文科还是理科之后,你说你文科,你只需要去选政治、历史、地理当中其中一门就可以了。我等于有点偷懒。因为家长也是跟你说你是文科生,我就随便挑了,学了政治。那就意味着我其实物理化学生物完全就放弃了,我基本上没有怎么好好去念,历史地理也属于这种混一下,上课有兴趣听一点、没兴趣不用怎么听。我自己觉得我是有点偷懒了,我高三选专业的时候很顺理成章就选了政治。对,是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回过头来我之后会讲为什么我后悔了。当时觉得这是个很easy的path,就这样走了。


怎么选专业?上海我那年高考当时是你先填志愿,要先填你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填完之后你再去高考的。我知道别的省市有的是那种先高考出分,或者估完分之后再去填志愿。我们这样会有一点紧张,就是说你万一填了第一志愿,如果你没有被录取,你考得有一点点失常的话,你第二第三第四志愿都不会被录取,你就直接会从一本调到二本。


宫师姐:这还蛮刺激的。

分享者:很刺激,所以你就根据自己模拟考试的成绩,要稍微低着填一点。我当时成绩本来是可能可以上上海的第一第二名的学校,但后来我填志愿的时候填的是第三名的学校——我就不说具体是哪个学校了,但大家我觉得应该能猜出来——因为我觉得那样比较稳一点。In terms of具体填哪个专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是父母给了我蛮大的影响。因为我从小英文比较好,语文比较好,我爸妈就会觉得你是女孩子,很自然而然你学一个小语种好了。既然你语言比较好,那就学个小语种。当时我们挑了学校的日语专业,他们觉得一是日本离中国比较近,如果万一我想出国,你也不会离家太远,对吧?一个多小时你就到了。第二你好像从小也蛮喜欢看动漫的,也喜欢听听什么日本歌曲,我们觉得你可能还是有点特长的。第三是当时在上海有很多日企。大概上海长三角这边有可能5000多家日企,所以日语系毕业整个就业形势是比较好的。


我也就是误打误撞,基本上没有想太多就报了志愿。回头想,这是个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你高三很努力或者是高中阶段你很努力地要去考一个大学,但最后你填志愿没有做过太深的research,大概一个周末就填了志愿,就把这个志愿作为自己人生将来的一个方向。回过头来看这是很不靠谱的,但当时好像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操作的。整个高三,老师说你要好好学习,就某一天,TA突然给你一个大本子,说你们可以挑一下了,你们这个周末回来填一下自己的志愿,报哪个学校报哪个专业。好像都是这样操作,所以你也没有觉得很奇怪。

我高考也没有太大的失误,后来就很顺理成章地进了自己的第一志愿的学校、第一志愿的专业,日语专业。


宫师姐: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大学时候读日语系是具体读什么,什么感觉?

分享者:日语专业是分几个方向,我们是学日本语言文学方向,本质上你是从0开始学一个新的语种。你每天从五十音图开始学,学日本的文化经济著作,每天有听力课、语言课、精读课等等,所以每天其实就是在认认真真学语言。但除此之外还是有很多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比如说,你还是要学马哲,你还是要学毛邓三,你还是要学英语、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等等这些。通识课还是会学,但是on top of that你有自己的专业课。


我其实后来转专业了。大概是大二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个专业不适合我。大一的时候我还是处于“Ok我在大学”的懵懂状态。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高三的时候很多家长或者是我们老师都会跟你讲,你现在苦一点,你到了大学以后你随便怎么样,你爱怎么玩你就怎么玩。我大学大一大二的时候,除了专业课和一些通识课简单地去上一上,但其实没有花很多心思,我主要都是在搞学生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什么社团,什么学生会、团学联,组织什么春节晚会、中秋晚会,搞了很多学生活动。那时候我的大学生活,大概是一半的时间学习、另外的一半时间去搞学生活动,这是我大学时候比较开心的事情。


但同时我在专业课当中我很快意识到,日语不是很适合我。我的性格是比较外放的,我也是那种容易去Challenge权威的性格。我觉得如果某些事情我不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我会直接指出来。在学生会工作,你经常需要去Challenge别人,你组织活动需要很强的leadership skill。但是在日语专业,你会发现所有的视听练习也好,读文章也好,日本的女性都是处于一个比较服从性的一个角色,在公司当中她们都是那种执行力比较强,但是不会去take一个leadership role,这对我而言性格非常不合适。所以学到越后面,越觉得如果我选择日企或者是我去日本的话,这个可能会跟我的性格彻底格格不入,我就开始考虑我要不要转专业的事情。


在中国其实转专业不是那么简单,尤其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读了两年了。一般来说你想转专业的话,你第一年要非常 target的就要去做这件事情,但我可能读到一年半以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真正确定想转的时候已经是读了两年了,你发现这时候在中国想转专业是没有机会的。我那个时候只能看我能不能出国,我能不能去国外完全换一个专业。


那个时候我受到蛮大阻力。首先我父母不太认可,因为他们觉得我读的学校也还不错,上海市排名第三,你这样就轻易放弃了,可能不太值得,你可以考虑把本科念完再出国。我说我不能接受这样,因为本科念完出去读研究生的话,研究生一定要跟本科专业是有挂钩的,那就意味着如果我本科是日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充其量就是一个东亚汉语硕士,或者是一个什么语言学的硕士或者是教育学的硕士,其实把自己的路越变越窄。它起不到一个我要重新去跨行业、去重新设定自己人生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就坚持,一定要大学本科我就要出去,这中间跟父母有很多的拉扯,最后他们是同意了我这样一个决定。我后来在大三的时候转学了,出来读了经济学,那个是完全换专业,好在以前在大学读的那些通识课程还能够作为一些学分转过来,所以到了这边之后基本上就只要学经济学的专业课,也是通过了一年半的时间,等于是按时按计划毕业了,没有耽误什么时间。


宫师姐:你这个真的是...后面的两年感觉蛮拼的。

分享者:对,后面是满拼的。出来读书之后,因为你重新要开始学数学的内容,经济学的话有很多高等数学的东西,要学微积分等等。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东西没有我想象当中那么难。高中的时候,因为父母跟你讲你是文科生,你不需要太努力学物理数学等等;出来以后发现,其实没有自己想象当中那么难。我就觉得我回过头来看,我有点后悔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这是真心有点后悔。


宫师姐:你是怎么在那么多专业里面选了经济学?

分享者:这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我可以选的方向不是很多。我当时觉得经济学是一个比较百搭的专业。如果说我出来直接去读什么计算机,这个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确实是本科的时候没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经济学的话,当时我算了一下,从学分的角度来讲,我可以比较快得把它的一些core课程全部拿下来,我很多本科的课也可以用上。如果你要学计算机的话,它就有很多专业课需要补,可能会花的时间更久。我当时觉得经济学很多人就说是百搭专业,都能搭上一点,尽管也有一点数理上面的基础也要补。


大概简而言之,本来能选的也有限,因为你即便是转专业,对方也要看你本科学的是什么东西,你选太理科的对方也不会录取你,所以说选这种在文理之间交汇的科目,相对来说对方比较容易给录取,我同时也觉得可能这个专业在当时那个阶段是比较好的选择。


宫师姐:你前面提到说你研究生读了个理科的专业,所以是大学毕业决定读研究生了吗?

分享者:大学毕业之后我工作了两年。我毕业之后去了苹果,当时苹果有一个管培生项目,就是说你毕业之后,你可以进入到Apple Store中去做两年Store Manager的rotation,可能三个月做sales manager,两个月做HR people manager,两个月做visual merchandise manager,Back of House manager等等,反正就是让你rotate,两年之后它会promote you become an actual store leader。我毕业之后是先做了两年这样的一个管培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奠定了我想要做产品经理的这样一个志向。


因为你在零售环境当中,你常常碰到客户,TA拿着一个设计的不是那么好的产品过来问你说这个东西怎么用,你作为一个零售人员,你只能教TA怎么用,但你发现这个产品其实设计是有问题的,它可能是反人性的,但你又不能去改变产品的设计。我作为一个零售人员,当时我只能给cooperate发一些bugs,但其实没有人会理我这些bugs。所以过了很长时间,这些bugs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我就在想怎么办?怎么样的行业或怎么样的一个职业,能够让我成为一个influence product decision的人?


我当时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一个role叫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那是十几年以前,当时产品经理还是比较新的。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大公司招PM,都要求计算机背景,或者MBA。我当时那个状况,通过苹果的管培项目有了一些 business 基础,但缺乏技术背景,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去学一下计算机。


本科的时候我学过一些高等数学,当时已经对理科没有那么怵了。但如果说我要直接从日语转这个计算机,我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当时已经是读过经济学,读过很多比较难的数学课程,我觉得我说不定是有机会的。等于我大概在苹果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申请,当时恰好UPenn录取我了,他们 UPenn还恰好有一个项目,说不需要本科是计算机背景的人,也可以来读我的研究生。我们那个班上大概三四十个同学,大部分人都不是计算机的背景,而是学经济学或者是学数学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偏理科的背景,但是不是直接计算机的,但是给这些人一个转行的机会。所以我是通过这样一个项目,读了一个研究生,这样研究生毕业之后才做的PM,转了行当。


宫师姐:这个转行经历,我觉得真的很厉害。你这样的话,工作其实就一直比较锁定在PM这边。你这样回头看,从高三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工作,你做很多不同的转换,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想要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想说的话?

分享者:有。我本人感觉如果有一次重新来的机会的话,就一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放在你面前的学习机会。国家给你9年制义务教育,给你安排了那么多课程,不要过早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只能学某一些课,而直接轻易地放弃了那些在你看来可能会比较难的课。你永远不知道你将来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你可能会因为缺少这样一块的知识需要重新恶补,或者甚至是因为你缺少某一块知识导致你跟某一个机会没有缘分。所以我觉得回过头来说,我当时是蛮傻的,就是过早地给自己下定义了,过早地放弃了一些课程,因为自己觉得难。但回过头来,你后来发现那个东西没有那么难。这可能是我想跟自己讲的话。


宫师姐:好。特别谢谢你的分享,我录音就先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转发文章给你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