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elsea 宫师姐

42号分享:大学立志读博做科研,读研时因为现实因素放弃科研路,他计划明确、海归从事投资分析师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13年小城高考,准备未来读生物博搞科研 -> 周游各城市各学校,看实际氛围择校 -> 学习+社团+实验室+野外实习的趣味大学生活 -> 哥大硕士研究生,放弃科研想法 -> 美国药厂实习工作3年 -> 海归上海,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师

他说:“如果当时自己能去到外面、去跟别的人聊,去跟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聊,比如说当时高三的我能跟一个大一在读,大四在读,毕业2年毕业4年毕业10年的这些人,跟他们不同的人去聊,去从他们那些获取一些他们的一些见解或者一些经验,能帮自己做更好的决策。”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你好,那就叫我小c好了。我是2013年高考的,理科,高三是在湖北省荆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我现在的工作是在一个二级的卖方做医药行业的分析师,主要是关于一些医药标的的投资分析。


宫师姐:你是在哪座城市?

分享者:我现在工作是在上海。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说一下你的当下一个工作节奏,还有生活节奏,好的,

分享者:当下的工作生活节奏,整体来讲的话,我们还是以自我驱动为主,可能对上班打卡没有那么严格要求,但是你个人对自己的一个驱动力还是比较重要的,你想要做出一些业绩来,都是靠自我驱动的,所以这一行的话我觉得还是一个挺靠自身的一个驱动力来帮助自己成长的一个职业。我们是这样,如果正常打卡的话,可能是8:30~5:30这样子,收入水平的话整体看应该还可以,中等偏上一点点。整体的工作时长,就如我刚才所讲的,我们工作其实没有一个太明显的界定,8:30~5:30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就是公司那边的要求,但是其实不打卡也没关系。


我们工作的其实会跟着很多的方向走,比如说我们一方面要做自己的一个投资分析,就是会梳理市场上的一些投资机会,包括哪些机会是正在起来,哪一些机会我们觉得不错,这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些研究报告、投资分析。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去跟踪一些公司的动态,比如说公司最近有哪些进展。我看的是医药行业,会有比如说什么新的产品、新的一些研发动态出来,或者是一些公司方面财务方面的,比如说出年报、季报(最近就出年报季报比较多),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较紧密的跟踪,还要跟公司管理层做一个交流,比如年报交流这个是定期的,我们也会有不定期的线上沟通或者是线下去跟他们聊一聊,这个是上市公司方面。因为我们是做投资建议的卖方,我们是不直接做决策的,而是把这些投资建议去推销给一些外部的比如说基金经理、理财、保险、资管这些,对他们的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整体来讲的话,所以整体工作时长可能会比较不固定,比如说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主要看你你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以及你所跟踪的一个公司,以及像买方,比如像刚才提到的基金经理他们有没有问题,他们可能会随时(比如八九点)看到一些消息就跑来问你,问问你这个是什么观点,以及这边有没有什么最新的信息。工作时长也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无时不在,你要保持一个比较有活力的状态,保持随时跟踪,随时准备回答基金经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未来的预期方面的话,我们有几个方向可以走。我们可能自己去买方,这是一个方向,就自己做了很多分析之后,自己可以去买方、自己做决策投钱,或者是做到卖方的首席分析师,或者是去一个比较熟悉的上市公司去帮他们做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也是未来的一个预期方向。


宫师姐:谢谢你的分享。我们先把时间往前推一推,你高三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生活状态?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记忆愿意分享一下?

分享者:高三的话,我们那边是小县城,还是学得比较紧一点。我们一个月可能就放两天假,比如说月末的,比中午放假,到第三天的早上就来报到。如果是住读生的话,他们就提前一天晚上就要来报到了这样子。时间也比较紧,比如说我们一般早上夏天应该是6:30左右,晚上是10点放学,整体的生活也就比较简单和枯燥,还是以学习为主。


高中时期,我想一想,好像也没有太多比较特别的记忆,主要还是保持一个高强度的学习的这么一个记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比较苦的一个状态,整体都学得比较辛苦。早上一直是感觉不够睡,上自读的时候都会打瞌睡,一个比较辛苦的状态。


宫师姐:你高考完了之后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以及专业?

分享者:这个的话,当时我还是请我爸帮我参考了一部分,就是专业的去向。他当时的想法还是希望我能往高处读,读的学历越高越好,就选了生命科学这个学科。当时我填的志愿,其实也是把生物放在第一志愿,再是化学,第三是城乡规划,主要是这些方向。主要是我爸的想法,想让我往更高学历的方向在走,是这么一个打算。


我的专业整体来讲的话,我觉得大学4年过得还是挺愉快的,主要还是在象牙塔里面,没有太多社会方面的压力,我们当时主要就是学课程、参加社团,另外的就是说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实验室。比如说有的会对动物细胞、动物比较感兴趣,去做动物方面的;有的是做病毒学,有的是做植物学。挺多方向都有,可供选择的也挺多。方向选择的话,其实自己倒没有后悔,在当时的条件下跟是整体的视野下,我觉得选得也还是不错,虽然可能后来有一些路不太好走,但是整体我觉得还是不后悔的。


宫师姐:你的大学是怎么一个选法,全国各地那么多大学?

分享者:我是湖北人,其实我在湖北转了一圈,武大华科其实都看了一眼,我会觉得武大华科宿舍没有那么好,当然这个是一个原因。后来也去广东转了一圈,就觉得广东这边的整体氛围会自由一点,也更活泼一点,可能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南方的城市。所以当时其实几个方向在选,比如说我到华东这边的几个像东南大学这边也在看,广东的中大跟华工,整体的话会觉得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氛围更好。再加上广州整体的势头都是处于一个向上周期,会觉得选中大的理由更充分。


宫师姐:所以其实是一个地点的范围。

分享者:对,包括学校的一个氛围,包括学校的一个条件,以及它的一个之后的发展。


宫师姐:你实际的大学生活跟你之前想象的大学生活有差别吗?

分享者:高中时候倒没有做过什么太多的预期,不过现在看来其实大学生活还是挺精彩的。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像之前提到的社团、学习、实验室。我们生科院有个比较好玩的地方,会组织一个实习,我们实习不是去外面社会实习,而是去野外实习,我们一个当时比较好玩的是会去野外认种。比如认植物的种,这个是什么科的植物,是什么种。比如当时去大亚湾,我们会认贝壳,这个贝壳是什么种,是什么贝类?还会认昆虫。还有去黑石顶的同学,他们就会做一些森林里面的一些认种,比如说蟾蜍这些,还有一些鸟类的这种,所以挺多方向都还挺好玩的。同学们也都是来自天南海北都有,比如说像贵州内蒙,像陕西山东的都什么地方的都有,整体的话广东本地同学的比例也是在二三十,整体活动起来感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隔阂。


宫师姐:你提到去实验室也是有不同的方向,你当时是选的什么方向?

分享者:当时是选了一个新型生物材料的方向,主要的目的就是新把一些抗癌的药物,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包裹之后,靶向地运送到肿瘤的位置。主要是做了一个药物载体设计的研究。


宫师姐:听上去很酷。你大学毕业之后是怎么做的?

分享者:大学毕业之后,当时还是着是想想出国来感受一下氛围,另外的话,国外的它的一个科研的环境其实也是更好,学术交流更充分。基于这些打算就出国。最后的学校的选择,是在大四的时候,哥大有个教授来中大做了一个学术交流,当时是跟TA认识了之后,正好对TA的方向和实验室整体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基本上是朝着TA在努力。之后的话也比较顺利,进入哥大,并在那边学习。


宫师姐:对,你当时是读研究生还是读博士?硕士还是博士?

分享者:读硕士。先申请的硕士。


宫师姐:你当时在硕士项目还有博士项目之间选择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博士项目的话是这样的,如果直接升博士的话其实难度比较大,比如说以我当时背景来讲的话,直接申哥大的博士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硕士博士是不太一样的,博士相当于是老板用项目的钱或者是用实验室的经费来培养你,硕士的话基本上是自费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相比于申请硕士来讲的话,博士的难度更大,除非你在本科的时候能申请到国家奖学金,这样相当于国外就不用出钱了,所以如果能申请到国家奖学金的话,申博士会更方便一点,其他时候还是申硕士的难度会低一些。


宫师姐:你硕士毕业之后的一个选择是什么?

分享者:硕士毕业之后的话是这么打算的,当时因为学术路线不太顺利,准备先来工业界、先试一试机会。毕业之后先找了一家药厂,是在里面做比较基础的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说做一些产品的quality control,帮他们做一些产品的稳定性、有效性的测试,这些都是我在药厂做的一些工作。


宫师姐:你这份工作听上去跟你的学习方向还有研究方向比较也比较一致。

分享者:对,都是在实验室工作。


宫师姐:你当时在实验室做科研,到在医药行业的一个QC工作,再到现在,你是怎么想到说转行的呢?

分享者:是这样的,我研究生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是研一暑假回来,当时想换一下方向,不再在实验室里面做,就换了一些方向。因为其实做科研是有钱人才去做的事情,包括孟德尔、巴甫洛夫,还有牛顿等等,他们可以心无旁骛不care金钱成本,承担得起试错成本。


研一暑假实习的时候我去了券商在实习,就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当时毕业之后还是想积累一些工业界的经验。包括我们现在做卖方研究,做投资决策,如果你有一个更好的工业界的背景,这对你的整体的分析决策是更有帮助的。美国当时对我们有一个叫OPT的这么一个政策,就是理工科的话可以有身份、不用抽工作签证就工作三年。我想先利用利用好这三年,在美国工业界做一个整理,做一个自我积累,积累之后,差不多是工作满三年之后,做好打算回国,回国之后从事现在这份工作。


宫师姐:所以其实早就有打算说不再继续从事科研的路。

分享者:对的,只是想给自己一点积累。


宫师姐:你现在回头看,从高三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的工作也是做了很多次选择,你怎么看你自己这些选择?

分享者:我还是想给自己说,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要多听多看。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有点吃了一些小亏的,所以我的建议还是说,如果当时自己能去到外面、去跟别的人聊,去跟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聊,比如说当时高三的我能跟一个大一在读,大四在读,毕业2年毕业4年毕业10年的这些人,跟他们不同的人去聊,去从他们那些获取一些他们的一些见解或者一些经验,能帮自己做更好的决策。


当时我只是听了我爸他自己的这么一个分析,就做了这么一个决定。现在来看的话还是要更综合地去做一个打算,免得以后在自己回头看的时候觉得自己走了一些不应该走的路。我当时是在研一的时候去找了很多人聊,才确认了自己的一个方向。如果我能越早做这样的调查工作的话,其实是越好的。


宫师姐:真不错,要是有一个时光机你可以穿回去,对某个时间点的小时候的自己说点什么,你会想要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会想说,能在当下的情况下能尽量做到自己的最好,倒不用担心会浪费太多的精力什么的。只要把当下的做好,在做进一步决策的时候,多参考一些旁人的意见,就好了。


宫师姐: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就先录音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