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0号分享:高考溃败随波逐流,从Google Brain的科学家到UCSB大学教授,她如此热爱生命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11年高考崩坏 -> 想着学建筑而选的学校,随波逐流学了ECE -> 个人变故,打消出国念头 -> 大三尾巴重新准备申请美国PhD -> 本校首位申到全奖CS博士的学生,从0开始学写code -> 贵人相助,微软实习 -> 休学一年,跟随专业奠基人在Google Brain实习 -> 四年博士毕业,Google Brain Research Scientist -> 转行做faculty,挥别纽约入职UCSB,职业有惊喜、生活更美好

她说:“我对ECE没有兴趣,我原本对CS也没有兴趣,我只是觉得莫名其妙选了这些专业,那你就学。但是我现在对我的职业非常热爱。”“很多事情我依旧非常有热情去做,但是能不能做成,我觉得it's fine,尽人事听天命。”“Happy,你究竟想要怎样过你的人生,这件事情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控制的。”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们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高三是11年毕业的,所以08~11,理科,高三所在地南京,现在Santa Barbara,我是今年1月份刚入职UCSB。


宫师姐: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分享者:我在UCSB做Assistant Professor。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在大学里面,你是做纯教职,还是做research,还是都有?

分享者:professor是有多重身份的。首先你肯定需要教课,但是最主要的其实还是做research,发paper带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写各种funding proposals。工作日常非常flexible,你可以有很多活,但是这些活你也可以选择不干,哈哈哈。就好像你一年是申请10个funding,还是说你就只写两个funding,这个工作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带学生,你是带20个学生,还是带2个学生,工作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个人整体而言,每天应该有工作超过8个小时的。


宫师姐:当下做教职的一个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是怎样的?工作时长如何?

分享者:我想想... 我个人觉得在Santa Barbara是要比之前在Google呆的三年要忙碌很多,因为需要带学生,而且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需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是我本人是非常excited。我觉得我在Santa Barbara的三个月的时间,career上的成长远远超过我原本的预期。


本身带学生这件事情是我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的,很大程度上你可以选择你喜欢并且想要一起工作的学生,甚至有的时候你的一个决定可能会改变这些学生的人生。这些事情都会让我觉得,当你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你也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宫师姐:你提到说这一个阶段你很开心很激动,尤其是相比你之前在Google工作的三年,这是一个职业转换。你在Google的时候也是做research是吗?

分享者:对。


宫师姐: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分享者: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个例。我不是一个很规划未来的人,PhD毕业了之后,我并不觉得我会去做教职。我当时觉得,在工业界做research scientist就是我最好的出路。我当时在Google实习了一年,非常开心,所以我当时觉得毕业了之后回到Google就是最好的出路。


来了Google三个月之后,当时刚开始疫情,天天宅在家里思考人生。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另外我觉得如果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年轻人的人生,或者给他们提供新的视角看待他们究竟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影响力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当时就觉得,之后应该会回到学术界。


宫师姐:好。我们先把这个时间线倒一下,回到高三的时候的话,你高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一个状态?

分享者:我高三的时候是好好学习,勤奋刻苦,从早学到晚,最后我还考崩了的状态。


宫师姐:你是说高考吗?

分享者:对。


宫师姐:高考这个事情是你高三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分享者:是吧。我觉得这可能跟中国的教育有关。那时候太小,觉得高考非常重要,所以高考考砸了这件事情,对当时的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尤其是想到我都没有办法跟很好的高中朋友们在一个地方上学了,就很生气。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哈哈哈哈。


宫师姐:你具体的考崩了的定义是啥?

分享者:我最后高考的成绩是我所有的模拟考中最差的一次。最难的模拟考都要比高考那次再高个几十分。


宫师姐:你高考完了之后是怎么做的一些选择,大学以及专业什么?

分享者:特别有意思,因为考崩了,我觉得反正也没有办法和小伙伴们一块了,就随便吧。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喜欢画画,所以想要学建筑。当时我高中的闺蜜就帮我选专业选学校,当时那个分数差不多能读个当时叫做“4小建筑”的其中一个,我说那行,那就报。原本是想学建筑选的学校,但是到最后的关头,我爸妈觉得女孩学建筑太辛苦了,之后都要下工地,虽然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哈哈哈。尽管那个时候有点叛逆,但是到了最后的节骨眼上,还是觉得体谅一下爸妈,就把第二志愿的信息工程换成了第一专业,把建筑换到了第二。后来就被第一个专业给录了。


宫师姐:阴差阳错。分享一下你想学建筑这件事情是怎样的一个兴趣?

分享者:小时候画画还不错,虽然也没有专业学过画画。当时的自己觉得能和画画扯上点关系的可能也就是建筑。那个时候的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宏伟的志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我觉得大多数人大学选专业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自己想要学什么。


宫师姐:你这个信息工程的专业是怎么选的呢?

分享者:当时高中同学纷纷说可能电子发展的还不错,女孩学个电脑也不错,就随大流选的。


宫师姐:所以是随大流,就这样进了一个完全不在自己预期之内的一个学校和专业。你上大学之后整体生活是怎么样的?

分享者:第一年依旧好好认真学习,但很快就发生了件比较重大的个人事情,使得我第二年就想好好过我自己的人生,慢慢走,欣赏啊,我就想好好活着。


我大一的时候还是挺想出国的,大二的时候觉得还是不出国了,当时只想回家陪我爸妈,到了大三的时候可能慢慢本性又出来了,外加我高中的那些小伙伴们又都确定要出国,我当时觉得,天,如果我不出国的话,我就再也没有办法跟他们一块愉快的玩耍了。当然非常天真,因为美国很大,并不代表你出国,你们就能在一个地方,哈哈哈。但是在我闺蜜的鼓励下——她是在很多重大决策上影响了我人生的一个女人——到了大三尾巴的时候,才正式决定要出国。


宫师姐:其实申请节奏也算是挺正常的。

分享者:因为我要申PhD——我没有申任何master——所以在那个节骨眼比较尴尬。我不太想让家里面供我出国,因为我觉得cost太大。又要出国,又要不花钱,就只能读PhD。但是如果要申请PhD的话,我又没有publication,在那个时候才决定要出国,基本上已经做好了可能要gap一年的打算。


宫师姐:你PhD当时选专业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这个也很有意思。我后来是在UCSD读的PhD,这是我申的差不多算最好的学校了。之所以会申UCSD,是因为有一个ECE老师当时回了我的“套词”邮件(我本科专业是ECE),我当时觉得看到了希望。UCSD非常nice,可以交一份申请费,填两个专业,所以我就顺道把CS也填了,结果ECE的老师并没有给我offer,但是CS老师给了我offer,就是我后来的老板,我就开开心心地去了CS。


宫师姐: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你个人兴趣上面对于偏硬件一点的ece还有纯软件的computer science,你自己有什么preference吗?

分享者:我对ECE没有兴趣,我原本对CS也没有兴趣,我只是觉得莫名其妙选了这些专业,那你就学。


宫师姐:这个样子。

分享者:但是我现在对我的职业非常热爱。


宫师姐:你能讲一讲从你读博士读 computer science,其实也是换了个专业,到你现在对这个事情有一个由衷的热情,中间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过程?

分享者:阴差阳错。虽然我当时选择读PhD并不是真的因为我喜欢做research,但我现在觉得做research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同时我又觉得,即使我没有选这条路,如果我学的是别的学科,可能我也会觉得他们挺有意思的。比如我学了建筑,我可能也挺爱的。


宫师姐:你读博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我博士的前两年还挺正常。唯一的不正常,就是第一年因为转专业要学写code,我本科的时候誓死不愿意写code,那时候我本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一起打比赛,TA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们做了很多project,TA负责所有的编程,我负责所有除编程以外的绝大多数的所有。但是我读了PhD之后,你就必须一个人打天下,你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人帮你做所有的编程。所以第一年我就得要从写code学起。


第一年,当时英语也不是很好,又不会编程,我老板是放养型的老板,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搞。第二年就慢慢好很多,我的人生就开始遇到各种各样的贵人。阴差阳错第三年休学状态一直在google实习,然后回到UCSD呆了不到一年就毕业了。


宫师姐:你博士的research方向是什么?

分享者:最后定的方向是 robustness in machine learning。


宫师姐:你的博士的研究方向跟你现在做教职的研究方向有关系吗?

分享者:有关系。我博士期间做的东西很杂,直到博士最后一年多,遇到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贵人之后,我开始做着robustness,自那之后我就一直在做robustness。我做了教职之后,现在组里面一半的人在做robustness,另外一半在用AI做糖尿病。这个方向是我非常非常想要做的一个方向,但原本觉得应该会再等两三年,等我慢慢明白教职的工作流程之后再开始涉猎这个新的领域,但结果我比自己预想地更早得开始做这个领域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做教职之后非常开心——你比自己以为得更早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做着自己真正非常有热情想要去做的事情。


宫师姐:你提到了好几次贵人,这个事情你能简单说一下吗?什么是贵人,你是怎么遇见他们的?

分享者:第一个贵人,可能是 Microsoft Research Cambridge 的Director,我那时候博二,开会的时候认识他的,和他聊了10分钟,结果他就offer了一个internship。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真得不算是一个很强的PhD学生,就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后来到Google Brain实习,又遇到了我现在关系依旧很好的一个贵人。他是robustness这边的奠基人,阴差阳错,最后他也给了我一个internship offer。自那之后我们就一直在合作,他后来又把我推荐到Brain Toronto,跟我们领域内的奠基人一起实习。我毕业了之后,他也是第一个给我offer的人。包括我后来申请教职需要他写推荐信的时候,他永远都会给我写强推。我因为他而认识的各种领域内的人都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的role model。后来去Toronto和领域内的奠基人实习,真得非常幸运,我也非常感谢后来他在我找教职的时候帮我写了很好的推荐信。


宫师姐:你前面提到你当时没有去直接做教职,是因为想要觉得好像自己还需要再历练一下,你现在还是同样的观点吗?

分享者:当时我不想去做教职,最主要的点是因为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并不觉得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导师。我觉得如果你没有那么强,做教职很可能会误人子弟。在Google呆了三年,我觉得自己有变得越来越自信,也对教职这个定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做research方面的能力只是一方面,并不像我以前以为得那样占了全部。还有一些软实力,例如怎么样和学生打交道,怎么样去shape young minds,我觉得这些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宫师姐:真不错。你这样回头看的话,其实从高三一直到你现在也是经历了很多,你怎么看你这一系列的经历?

分享者:我觉得运气肯定是有的,但是努力也是需要的,当然心态也很重要。我高三那个时候考崩了,最主要就是心态崩了。现在我会觉得很多事情我依旧非常有热情去做,但是能不能做成,我觉得it's fine,尽人事听天命。


我是一个不怎么后悔的人,而且我很擅长把逆境变成顺境,因为每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包括我在纽约三年,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可能这并不是最优解,但是我真得太爱这座城市了,我觉得这座城市本身带给我的成长已经足够了。


宫师姐:你举几个例子?

分享者:我非常喜欢看老电影。纽约有很多老电影院,放各种各样的老电影,沉浸式地看那些老片子,思考他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或者说感受摄影本身带给你的视觉上的震撼,或者说一些你非常崇拜的导演,因为你知道他们心中怀有一种大爱,通过去看他们的作品,在情感上面达到一种共情,这些都带给了我很多非常美妙的体验。


当你走出电影院,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纽约,那种人来人往,灯火通明,那种烟火气又会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行人在你身边穿梭,所有东西闪着光,你会觉得,天哪你可以作为人,活在这个世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有这么多艺术作品可以带给你这么多纯粹的感动,我就觉得好幸福。


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东西是音乐。这也是因为纽约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表演。我在找教职的时候,中间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紧绷的状态,那个时候即使很忙,但是我依旧没有停掉的,就是去听交响乐。可能有时候会有一些坏消息,可能你很想去的学校并没有给你发面试,或者最后没有给你offer。但是当你坐在观众席上,听舞台上面演奏着那些非常经典的古典乐,你突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远比你自身要大得多的一个非常广袤的世界,那又何必要拘泥于自己现在的这些小得或者小失?这在很多时刻都有真得鼓舞到我,让我没有陷在那种负面情绪里,而是可以很快抽身,又回归到正常的开开心心的生活状态中。


还有在纽约遇到一些很好的朋友,大家有相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和他们交流,互相inspire。甚至也有那种什么都走在我前面的人,我可以跟TA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觉得能够可以跟TA成为亲近的朋友,让我觉得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因为疫情,第一年待在家里的时间会更多,有时间慢下来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想要过怎样的生活。通过阅读也可以带给你更深刻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变得更加豁达从容。外加我有写作的习惯,通过不断反省自己的所思所想,越来越了解自己。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并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所希望的轨道上面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宫师姐:过去三年在纽约,也因为疫情的关系,你整个的工作和你提到这些业余的兴趣爱好上面花的时间来看的话,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比例?

分享者:我非常感谢Google爸爸,哈哈!在Google做Research Scientist,有很多的灵活度。我工作没有那么忙碌,所以有很多的业余时间可以去探索各种各样的爱好。我觉得这三年我真的非常感恩,从一个PhD比较紧绷的状态(因为你永远要思考短期内的下一步),过渡到full time之后你觉得生活就应该慢下来的这种状态。


我去UCSB之前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很好到我非常的感恩。我去了UCSB三个月,我最近还跟我朋友说,我真的很惊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竟然可以变得更好。我后来分析一下,其实更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在另一个维度上拓宽了自己,career上在向着你希望的那个方向不断地前行,发生了很多超出你预期的事情,整个人非常energetic,并且我非常喜欢我现在在做得事情。


宫师姐:要是选5个词来描述你个人的价值观,你会选哪5个词?

分享者:首先第一件事肯定是开心,我觉得人活着开心最重要,我也是这样跟我的学生说。


宫师姐:开心是英文的哪个词?

分享者:Happiness,很简单的。健康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完全在你的掌控之内。Happy,你究竟想要怎样过你的人生,这件事情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控制的。我觉得小时候那么努力认真地学习,其实就是让我们长大以后有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究竟可以过怎样的人生。


另外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所谓的value,我觉得自我认知这件事情很重要。这么多年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我来美国之前对自己没有很了解,很多决定随大流,或者说因为我比较重感情,就觉得我小伙伴在哪里,我就想要去哪里。来了美国这几年,可能美国的文化也崇尚所谓的自我,independent thinking,包括自己主观的能动性,你越来越清楚,不断地向内挖掘,你真的可以透过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我自己了,但后来依旧会在遇到新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原来你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可以更好的倾听你自己的声音,一步一步越来越清楚你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某对某一个时间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之前有想过这个问题,当时应该是高考正好10年,第一句话是高考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不要那么当一回事。高中语文老师没有骗我们,“二十年后看,不过是一朵小浪花~”


宫师姐:真好。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分享者:我就觉得大家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另外,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很难去copy & paste,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你需要了解你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比较的人,所以我也在跟我的学生说,我不希望他们互相之间有competition或者去比较。你只要在做,你有觉得你自己在不断地提高,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足够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满足了。


宫师姐:好的,我就先录音到这里。

分享者:ok。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所思所想。

2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