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9号分享:初中起对戏剧感兴趣的她,从事金融产品销售之余,继续对戏剧表演的热爱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丰富多彩的文科高三,出国申请+准备高考+拍微电影 -> 丰富多彩的大学,在一座丰富多彩的城市,平衡兴趣与现实的政经专业 -> 读研以求更好的实习机会 -> 银行金融产品销售,业余继续对戏剧的热爱

她说:“人的身体里面有很多不同的potential,可能你基本上在中学的时候就会大致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有兴趣、特别好。”“我现在回头看,我就觉得这些东西挺命中注定的。因为我的性格可能就是那种比较中庸,不是想冒特别大的风险。”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开始录音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你好,我是S。高三是十多年毕业的,文科,初二以后就感觉自己偏文科一点,高三是国内的大城市。我们那一年是3+x,语数外加一门自己选的学科,当时选的是历史,但是就这个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我当时选择要出国。我们学校不像有一些国内的学校,他们可能高一高二就开始文理分科,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高一要学10门课,高二可能也有八九门课,这样就是什么课都是要学的。与此同时我还要自己准备出国的东西,所以其实高一高二过得是非常累的。高三本身其实倒不是特别累,因为当时已经选了出国的路,主要高三就是头几个月比较忙,是因为要准备那些出国的申请什么的。现在的职业,现在就是在纽约做金融行业。


宫师姐:请问一下你是在金融行业具体是什么性质的工作?

分享者:在一个银行做就是sales and trading,中文可能叫销售和交易,但是我是做销售这一块。


宫师姐: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吗?

分享者:翻成中文的话,就是证券产品的销售,我们是主要面对机构客户,也就是说不是面对散户。机构客户,比如说像养老金保险公司等等,他们会来找我们购买一些证券产品,大致这样。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工作节奏,还有一个生活节奏?

分享者:生活节奏我就还挺满意的。我们这工作比较规律,早上可能8点左右上班。下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我一般晚上可以安排去看看戏,看看电影,就做些这方面的事情。我把演戏也作为一个爱好,会接一些学生电影或者短片里面的一些角色,也会演一些相声脱口秀什么的。


宫师姐:这个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个组合。你感觉工作生活方压力方面,还有未来预期方面怎么样?

分享者:压力的话目前还行。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话,工作的头几年晋升都是比较按部就班的。比如说像跟我同一届进来的人,他们可能差不多过两年就升一级,再过两年再升一级这样。可能到了三十几岁左右,晋升就不是那么确定。到那个时候,当你成为比较senior的销售以后,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业绩压力。头几年的话,其实还处于一个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现在也在慢慢的transition成为一个senior的销售,会有自己的客户什么的,所以可能未来压力会稍微大一点。到目前的话就这个工作跟生活平衡的还挺好的。


宫师姐:真不错。我们把时间倒一倒,你提到说高三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在准备出国了,你高三的时候具体的一个生活节奏或者是整体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记忆愿意分享一下?

分享者:我觉得光说高三可能就不太全面,因为出国这个事情基本上,如果你要准备申请美国本科的话,可能从初三左右你就要有这个打算,高一高二都要花很长时间准备,所以我觉得至少得提一下高一高二是个什么样的状态。高一高二真的非常忙,学校里面要学10门课,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放松对高考这边的要求的,哪怕你高一就决定我将来要出国,还是学校成绩要保持的比较好,到时候也要开成绩单看GPA,所以就高一高二的时候,其实是又同时要学这种针对高考的这10门课,还得高一考托福,高二考SAT,有SAT I,SAT II,SAT可能要考几次才能考到比较好的成绩。


还有AP,相当于美国预科。我在高二的时候还考了好几门AP,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课外活动,因为申请美国学校,你也要有一些高中的课外活动什么的,所以我高一高二也做了很多学生社团,当然也不是纯粹那么功利的性质,确实也还挺enjoy做学生社团的。你之前问我对表演怎么开始感兴趣的,其实是因为当时我们学校的话剧社特别好,所以我从初三就开始参加话剧社,高一高二可能每年也是至少要演或者导演两部戏这样。


我为什么非要提高一高二,是因为其实苦工基本上都花在高一高二。就光看高三的话,其实好像看上去没有那么痛苦。高三的头几个月,因为美国大学它的early admission截止日期应该是在11月以前,你要准备很多申请的材料,要选申请的学习,这之前还挺忙的。Regular那轮申请是12月底结束,所以高三的前半年可能比较忙,出国申请什么的。


这些出国考试,就托福SAT,基本上高一高二都考完了,所以在考试方面其实高三没有那么忙。但是当时因为学校里面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状态,老师知道你是要准备出国的,但是老师还是会希望你能把学校的那些课,高三应该上的那些课还是不要耽误,因为老师可能希望你不要给那些正在高考的同学一个不好的榜样,不想让你一副很闲的样子。


所以高三有一个比较巧妙的平衡,也要应付学校里面的一些针对高考的考试,与此同时要把出国这些申请给弄好了。但是等12月底结束了以后,其实相对就比较放松一点,当时可能唯一一个剩下比较体制内的一个考试是会考,10个学科都要搞会考,但是其中几门是高一考掉,其中几门是高二考掉,但是高三还有几门。会考虽然没有任何用,但是当时高三还是花了一些时间在准备。


除此之外的话,高三下半年就相对比较轻松一点,而心里可能有点忐忑,因为录取结果其实是要到3月底4月初才出来,但是可能两三月份的时候已经给自己找点别的事情做了。我当时其实就去本地话剧中心做了一个实习。也不是实习,算是志愿者,就帮他们干点活打点下手之类的。因为我当时对话剧特别感兴趣,还后来又去电影节做志愿者。


高三可能还有一个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当时就这些事情都忙完了以后,就跟另外一些出国或者已经拿到了保送的比较有空的同学拍了一个微电影。当时一几年的时候特别流行一个概念叫微电影,拍了一个那种20分钟左右的小片子,就是纪念我们中学的生活。


宫师姐:真的很丰富多彩,挺丰富的。你后来申请结果出来了之后,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学校?你申请的话也是要选学校来申请对吧?

分享者:申请的时候,当时是有一个list,基本上出国的同学都会按照哪些是dream school,哪些是正常、感觉可能大概有一半概率会进的学校,再是保底的学校,这样会有三个档次。我最终是选了纽约的一所。其实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当时可能如果说排名的话,拿到的录取结果里面这所大学就算是最好的了。


其实我当时也拿到了另一所很不错的文理学院的录取,所以就觉得就在这两个里面选一下,一方面好像觉得文理学院的教育质量应该会更加精品一点。但是其实我当时比较愚蠢了,我当时其实完全没有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学校在哪里。我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就会有很多assumptions,就觉得在国内坐公共交通都很方便,买东西都很方便,其实很多人是选了一个美国的学校来了美国才发现,原来在美国到哪里都要开车,大多数学校都在比较乡村的地方。我当时其实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因为我当时以为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是家附近就可以买东西,不用开车,不用怎么样,就完全没有想过这件事情。


但是当时可能就考虑了半天,觉得从比较现实的角度来说,可能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觉得纽约这所学校就业前景会好一点。但是事后想想,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觉得以我的性格,如果在一个比较乡村的地方,估计这4年都不会过得很开心的。


宫师姐:你大学是什么时候选专业?你后来专业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我们专业,我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但是大概是比如说到大二末的时候,你大概是想要什么专业,但这个之后是可以改的,但是基本上就是大二下半学期的时候,你要有一个大致的idea。


宫师姐:你当时是选的什么专业?

分享者:其实在你申学校的时候,你也是需要indicate一下你大概要选什么专业,很多人最终选的其实都跟他申请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但我当时是比较一致的。我当时申的时候就看中了我们学校有一个 joint major叫做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其实美国本科的话,学校的专业其实都是比较能定制的,比如说你可以选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你可以选比如说econ跟theatre的人都是可以的,当然但是如果你是选一个学校给你定好的那种joint major,它就相当于是给你一个suggestion,就说你这两个专业可以并在一起,并且很多人都会把它并在一起。如果是你选一个joint major的话,比起选两个不相干的专业来double major,你必修课会少一点,有点像一个套餐,他就给你定好了,就说你可以选这个套餐,他们给你设计的,你选这个组合的话,一切都会比较方便一点。


宫师姐:你当时选这个专业是出自个人的兴趣吗?你提到自己一直是在话剧或者是表演方面是有比较长久的一个兴趣,大学也会有戏剧这种专业。你当时有考虑干脆学一个戏剧专业吗?

分享者:我最后选这个专业其实是出于一种平衡,出于一种trade off。我自己升大学的时候,其实大多数学校我选的都是类似于国际关系这样的专业,可能我高二高三的时候对这个比较感兴趣,但是国际关系在哪个学校的专业名字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学校它就专门有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jor,有的学校比如说像哈佛,它是在government这个专业下面有一块是什么international politics或者international relations之类的。


我们学校的political science有三个track可以选,你可以选 American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s或者 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我就是 political science 下面的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样。为什么说是一个平衡,因为也是考虑到其实很多人都是考虑到就业前景,所以会再搭一个economics,因为economics的话你将来可能可以做金融什么。其实我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要做金融,但是就觉得好像很多人都有这么个选择,感觉会比较safe一点


我到了大四,相对比较闲下来了以后,上了一门theatre的课,但是不是说那种自己做戏剧,而是叫new york theatre,讲纽约的剧院市场,就是整个百老汇、外百老汇市场,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我当时可能确实觉得一个是专业课比较多可能不一定修得完,如果再加一个没准可能会太累了,所以当时就没有想过再加一个theatre major。


我们中学的时候有第二外语,当时第二外语学的是德语,所以到了大学我也想过就德语这方面要不要再继续学一下,所以我后来还有一个German的minor。我后来光两个专业再加上德语minor就已经课挺多了,所以没有再想加一个别的。但是我在学校有参加剧社什么的,基本上每年都会做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宫师姐:你大学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跟你之前想象过的大学生活有差别吗?

分享者:还是挺一致的,真的挺丰富,而且我就觉得特别幸运。在选校的时候我真的都很傻,我就完全没有想过学校的地理位置啥的,我觉得是老天有眼给我挑了一个在纽约的学校,否则我如果不是在纽约这么丰富的城市,大学这几年真的会miss out很多。


大学几年就很丰富,跟我想象的差不多。我来的时候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大的culture shock,我毕竟是也已经十七八岁了,从小也看美剧什么的,很爱看比如“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那种讲纽约的剧,所以对纽约的想象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来了以后也没有觉得跟想象有很大的不一样,顶多觉得纽约跟国内城市比起来怎么这么脏,除此之外其实跟我想的都差不多。学校生活的话,很丰富,我参加社团也挺多的,各方面的社团都有参加。


我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很有意思的组织叫toddler learning center,就是帮一些爸爸妈妈在礼拜六的时候带小孩,有点像一个周六的那种日托幼儿园,组织一帮大一大二的学生,我们自己给他们设计一些很简单的课程,比如说做一些形状、画一些画之类的,中午给他们吃点所谓的午饭。还挺shocked的,原来他们美国人给小朋友中午吃的东西就是那些零食饼干,在我们看起来都不算饭的东西。对这个活动还挺有印象,给他们读那种图画书什么的。


宫师姐:听上去好有趣。分享者:大一参加了这一个社团,我当时通过社团交了两个挺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朋友毕业以后就真的做教育,就去一个小学当老师了。我还参加了好多乱七八糟的社团,还有参加乒乓队,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我在国内虽然也打乒乓,但是我没有专门请过教练。我在我们中学在我们年级里面打到有打到过女生第一名,但我自己知道自己因为没有训练过,其实在中国人里面肯定也不能算打得好的,中国人打得好实在是太多了。


但我来了美国就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人打乒乓,所以我就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乒乓队,还出去比赛啥的。我爸妈都觉得很搞笑,因为我真的没有训练过,当然也没有拿到什么特别好的名次了,最高有拿到过什么纽约的所谓纽约女子单打第四名,但是其实只有6个人参加比赛,我拿了第四名。这个还挺有意思的,本来觉得在国内,一个东西你要是没有请过教练,你都不敢说我会一个什么运动。


宫师姐:你提到说你有一个好朋友,通过其中的一个社团活动,其实就决定了TA后面工作的方向。你后来大学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有受到大学期间经历的影响吗?

分享者:其实怎么说,如果非要想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大学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晚的阶段了。人的身体里面有很多不同的potential,可能你基本上在中学的时候就会大致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有兴趣、特别好。大学当然还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可能。比如说你本来有5个不potentially发展的方向,大学正好在其中2个方面活动特别多,或者你就阴差阳错接触到了这2个方面的人,你可能就最后选了这5个potential当中的2个。


我说的这个朋友是个美国犹太人,我刚接触TA的时候,我就觉得TA就是性格特别好,尤其对小朋友特别有爱,特别有爱心。TA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做这个活动,TA就说自己将来想做接触小朋友的工作,可能会学education之类的。像我们会主动参加这个社团,其实也是一种 selfselection,当时要参加这个社团还挺严格,还要面试什么的。有二十几个人报名,最后只录了我们8个人。他们可能还有一些security screening,比如要保证接触小朋友的人都心理比较健康,对吧?


至于我个人的话,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一点影响。说实话,我们学校的环境,说的难听点叫急功近利,说的好听点就是比较career oriented。如果你是比较关心就业前景的话,学校有很好的career education方面的服务,尤其是对本科生来说,他对本科生有一个叫 center for career education,那个地方在你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就会主动让你去参加他们的一些resume workshop,有的时候是怎么给自己建一个好的LinkedIn profile这些东西。


比如说我刚进学校的时候完全不知道resume应该怎么做。你申请大学的时候有个resume,但是那个 resume可能是自己乱来的,有两三页这么长,但是大学的career education会教你怎么制作一个standard一页的一个resume。


学校的 career网站也挺好的。很多雇主会来我们学校招生,他们会在我们学校的career website上面有一些postings,学校这方面的资源还是挺好的。因为有这样好的资源,经常会有公司来我们学校做Information sessions,当你是个大一学生的时候,如果你看到你身边很多别的大一的学生,他们都纷纷的去这些Information sessions,你很难不感到一种焦虑,就是大一怎么大家都开始找实习了?所以肯定也是受到了这些影响。


比如说我当时去文理学院看我的中学同学,我就明显感到他们那儿氛围完全不一样,大家每天就在讨论我接下来要选哪个教授的课,我想做什么方面的课题,就很少有人考虑毕业以后干什么,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的话,因为文理学院很多人毕业以后都会读一个graduate school,所以他们没有那么急。至于这个好不好,我觉得真的就是仁者见仁了,一方面我觉得可能回过头来看,我并不是一个那么理想主义或者特别走学术道路的人,所以早一点开始接触就业市场对我来说应该还是挺好的,但是可能确实校园环境就没有文理学院或者一个比较偏远的学校那么纯粹。


宫师姐:你大学毕业有选择读研吗?

分享者:有,我后来在本校读了个研。


宫师姐:你研究生是选的是什么专业?为什么做了读研的决定?

分享者:我研究生学的是金融,原因比较复杂。我当时是大三,想去德国study abroad。因为德国的学期跟我们这边不一样,他们是4月份开学,7月底学期结束。这个项目的话,因为他让你先到德国早一个月到德国先上语言课,4月份再跟他们开学,一直到7月底。


我当时就特别纠结,因为大三暑假实习,对于大四毕业以后找工作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如果我要在德国一直待到7月底的话,其实我就很难找到好的实习。我就特别纠结,当时找很多学校的那种counselor什么的聊,他们都劝我说这个项目是一个终生难得的一个机会,如果大学期间不study abroad的话,将来你工作了以后,想要到一个地方沉浸式地去待半年学习那里的语言,会很难,“你会后悔一辈子”,所有人都跟我这么说。


后来纠结了半天,就觉得那就去,所以我后来选择了去德国学习半年。但是我又不想放弃找实习,因为我怕影响大四以后找毕业后找工作,所以就面试了很多公司,但他们一听说我要7月份才能开始实习,都基本上都把我拒了。我当时就申了研究生,本科跟研究生一共5年的那种项目。


后来我觉得我还挺幸运的,我顺利去了德国,在德国的时候面了一个香港的实习,最后就7月初的时候离开德国去香港实习了。但是我其实还是比较想毕业以后留在纽约,所以我后来还是读了研究生,用那一年在找美国这边实习,最后拿到我现在公司的 offer,一直就工作到现在。


宫师姐:你其实是研究生转了个专业对吧?你刚刚提到说研究生是读的金融。

分享者:也不算转专业。因为其实是这样,我研究生专业是international finance,它实际上是很文科的一种金融,像我读的时候专业都不算STEM,他这两年才把它算成STEM了。所以我觉得不算转专业,其实就跟我之前的economics差不多的,还是类似的方向。


宫师姐:你这样看的话,从高中的时候做要出国,要选学校申请,要选具体去哪个学校,一直到后面找实习或者是海外学习、找工作这一些,其实也是有好多的不同的选择。你现在怎么回头看当时的那一些选择?

分享者:我觉得选得挺好的。反正我现在回头看,我就觉得这些东西挺命中注定的。因为我的性格可能就是那种比较中庸,不是想冒特别大的风险。比如说我如果出于对theatre的热爱,一门心思学戏剧,我觉得可能还是太risky了。比如像我身边很多学theatre的人都基本上后来都回国了,都是本来想在这里闯一闯的一些人,可能实际上会发现只靠theatre不管是签证还是身份都还挺难的。


我觉得选我econ & political science是比较稳妥的一个道路,与此同时也没有完全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偏文科的人,所以我最后没有选一个特别理科的学金融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比较更偏向于宏观,偏向于political science,偏向于政治的这种方式,学了经济和金融。所以毕业以后能找到现在的工作,业余时间也能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平衡,就好像从来也没有把自己逼到墙角,逼到一个孤注一掷的程度,我觉得这种可能比较适合我


宫师姐:要是开个脑洞,假如说我们有时光机,你会想要回去对某个时间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觉得可能还是跟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的自己,还没有抽到h1b时候的自己,可能让她不要那么焦虑。一开始还没有找到实习,还没有抽到H1B的时候,确实挺焦虑的。因为国际生的身份导致找实习的时候,选项比较少。我记得有一次好像跟一个就跟一个咨询公司的hr就聊得特别好,最后我就问了一句,我说你们能不能给国际学生办H1B,对方说不行,我就特别崩溃,当时哭了很长时间。


这大概是大四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可能回过头去就想跟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你最后运气还挺好的,其实 h1B抽签什么的都还挺顺利的,你不要那么焦虑。我抽签的时候for some reason一直到最后一天——因为当时不像现在一样是同一天出所有人的结果,当时是分批次出结果的——就有的人早点知道,有的人晚点知道,那一年就不停地听说,好像4月份就已经有人抽到了,5月初也有人抽到了,5月中旬有人抽到了,我就一直到5月31号才说我抽到了,但是之前这种心态就还挺崩溃的,都还挺抑郁的,结果一直到5月31号下午突然听说抽到了,当时就很百感交集。当时如果能跟当时自己说的什么,就是说不要那么焦虑了,毕竟在焦虑当中还是有很多内耗。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这么多。也很开心你一路走来在现在有一个自己很满意的一个状态,希望你接下来工作还有你的爱好都继续这么好。

分享者:好。


宫师姐:我现在录音就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Hozzászólás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