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elsea 宫师姐

38号分享:想要学新闻做新闻来改变世界的她,从记者转行tech、继续实践改变世界的理想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08北京高考 -> 想学动画、电影,被劝退 -> 受许知远启发、新闻改变世界 -> 1+3项目,非母语学新闻,在美国攻克语言障碍 -> 电视台记者 -> 美国读研 -> 转行做产品经理 -> 在大厂做AR

她说:“高考教会我们补足自己的劣势能带来最大化的结果,但这是因为分数是有封顶的。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大,充斥着无限的可能,你只有最大的挖掘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看到别人未曾看到过的地方。” “当我来到了美国以后,我以为我是跳出来国内传统的教育体制了。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是自由的,但是我发现我还在每一个科目执着的追求拿A,依然是在遵循传统好学生的这种条条框框。”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现在在硅谷做产品经理,我的高三是08年,当时学的是文科,在北京。我想你应该可能已经聊过很多产品经理了,大家应该都已经比较熟悉这个职业,就是怎么样去设计和开发产品,怎么样把一个产品从0做到1,从最开始各种调研,了解用户,跟设计师一起做脑爆,去解决用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和工程师们一起一步一步的把这个产品做出来,放到用户手中。这个是我的工作,而且是我觉得非常rewarding的一个工作。

宫师姐:我们先简单聊一下当下的一个生活状态,工作状态。

分享者:像当下的生活状态,我想说做产品经理很忙,工作每周应该有60个小时了,至少60个小时。我没有在国内的做过产品经理,但是我想跟国内996比起来不一样的是,60个小时可能稍微更flexible一点。早上比如说从9:00~5:00是上班开会,你确实是要一直是在办公室或者坐在你的办公桌前面,一直这样工作。

下班我会做饭,跟家人看个剧之类的,可能晚上我还会工作几个小时,但这几个小时就和白天的工作有点不一样。可能我就不用是在电脑前面写文档,而可是把白天很多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去消化,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片的这样的工作。有时候我甚至可能就在洗完澡后,拿个本子坐在床上,写写画画的去做一些更深度的思考。或者有时候看到一篇文章,看到其他一些觉得非常有灵感的东西,会把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所以这一周60个小时里,不只有你为了老板为了工作去把这些实际的工作做完,还有一些思考及个人总结的时间。


周末的话,我很喜欢大自然,所以周末会去爬爬山,现在春暖花开,看看花开。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听大家说“美国好山好水好无聊”,觉得怎么没有那么多展可以看,没有那么多艺术,尤其是在硅谷这边,可能最好的就是自然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内心真的很喜欢自然,你在这边出去爬个山会看到小鹿,看到松鼠还有其他有野生动物,看到花开花落,其实是一个非常充实,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宫师姐:听上去状态其实很不错。我们先把这个时间倒一倒,回到高三的时候的话,你高三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整体状态,有没有那个时候一些比较特别的记忆愿意分享的?

分享者:高三的那个时候其实时间挺久的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已经忘记。那个时候也是每天努力念书,但是我想说那个时候的努力可能是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目标的这种努力。每天上课你知道你要拿一个好的分数,要做一个好学生,你要考一个好大学,就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真正地去观察你的内心,想我的人生到底要想要做什么,我的强项是什么,哪些是让我真正开心的东西。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条条框框,学生高三就是要做这些事情,按部就班,你就去做。


高三时候除了上学以外,我有很爱打电脑游戏,也有谈恋爱。以大人的眼光,包括现在三十几岁这样的眼光去看,在高三谈恋爱一定是影响学习的。如果现在的我回去高三再来一遍的话,我可能不会谈了,因为我觉得我有过那段经历了。但是假如现在的我还没有过这段经历,我高三那个时候还是会去谈恋爱的,会想要体验所谓“琼瑶小说”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现在我也并不觉得后悔。


等长大了,会明白人的精力真的是有限的。当你的精力不在这儿的时候,别人花80分的精力投资在准备高考的时候,你可能花了50分的精力,另50分在其他方面,我觉得这个方面老天对人是公平的,你收获的就是50分。但是你其实收获了别的东西,你收获了友情,爱情的经历。虽然在社会上或者在中国的那种传统的体制下,不会去认可你高考之外的50分精力,但是我觉得现在看来并没有后悔。


反而在来美国念大学的时候,因为我英文实在太差了,上课听不懂,所以我有花100分的精力在课业上。当别人可以周末和朋友去玩,去恋爱,去参加各类校园和社区的活动,我还在吭哧啃哧笨拙地写美国老师留的作业。现在也觉得会很对不住我很多大学的好朋友,自己总是在学习,朋友们叫我出去玩,我老是有事情。


宫师姐:所以高三之后你是依据什么样子的因素来选择的大学以及专业?

分享者:那个时候我并不太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高三的时候我念文科,但我也不知道它具体意味着什么。我妈妈是开餐厅的,我小时候对开餐厅的理解就是商人赚钱,导致我莫名的就不想做赚钱的东西,我未来想要做这种改变世界,对大家有贡献的这种事情,那时候就是非常简单。

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的朋友选去商科和工程,我好像就刻意的想有点叛逆、不想做这些。我很喜欢视觉上的动画、电影之类,所以我有问一些老师或者导师来寻求一些意见,我和老师说我想学电影,老师当时跟我说,你为什么想学电影?我说因为我非常喜欢看电影!老师跟我说,但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电影啊。我就想,对哦,那我可能不是真的适合电影专业。

一方面那个老师的回答非常的误人子弟,并且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特别强烈愿望和信心去学电影,所以我就没有去选电影或者动画专业。当你每天都带我该学什么专业的这种问题的时候,生活里面可能就会给你答案。


有一天我恰好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就摆在一个小桌子上面,没有被放回书架上去。这本书是许知远的《新闻业的怀乡病》。我就捡起了那本书,翻了翻它里面,我还把它借走了,因为很好看、翻了几页很吸引人。它里面大概讲的是,教育的学费是很贵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高等教育甚至最基本的教育,但是新闻是一种免费的信息,任何人想要获取知识、获取信息、获取别人的观点,都可以免费地通过新闻去获得。那个时候我觉得,就是它了!做一个新闻人可以改变世界,所以我当时去学校就选了新闻。


我当时在国内上一个1+3的项目,就在国内大学念一年,剩下的时间在美国完成本科。来了美国以后我才发现,我的英语其实并不是很好。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我特别清楚地记得从我机场出来,上去大巴,司机问我说你要去哪?我听不懂他说什么,我想告诉他我想去哪,他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后来我就拿出我们公寓的地址给这个司机,他才明白。


接下来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什么都听不懂。可能每天我只有10~30%的内容能听得懂,我每天都把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录下来,在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或者在去学校的路上,中午吃饭,我就一直在反复听上课的录音。当时我是班里唯一一个英语不是母语在学新闻的。其他的中国小伙伴都在商学院,我那个时候一个人就很难。

那个时候我有经常是很晚从图书馆回来,徘徊在公寓院子里,哭着给我妈打电话:新闻老师今天又留了10页的阅读,我晚上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才读了不是三页喔,我读了三个自然段。因为我每一段里都有很多生词我都要查,所以当时很难。对美国的同学来说,10页的阅读可能花个10分钟就读完了。一个老师留10页,几门课下来,每个人都留阅读作业,但是我现在回想过来,就连我高考时候都没有那么努力过。


区别就在于,高考的时候,你按照这个社会设计的,下一步你要做这个了,你家人说下一步要做什么,你就按部就班去做,家人说你要考大学、学一些好的专业,你就朝这些去,而这些都并不是自内心特别渴望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当你上了大学,因为你带着新闻的梦想、渴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真的真的非常努力。我觉得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你渴望做一件事情,另外一个是比起那时候大多在美国留学的同学,我的家境不是那么好,我妈妈从来没有旅过游,从来没有坐过飞机,每天都在餐厅里忙,把那些赚出来的钱拿给我出来读书。我到大学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种你不想浪费你家人努力赚来的钱,所以也特别拼命努力。这两点的结合就导致我在美国学校里面非常的努力。


我记得在念新闻专业课的时候更难,因为学新闻的这些美国本土同学,他们都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强项,他们才来学新闻。但是对我来说,英语本身我都还没有说好。也是经历了很多,这样才一年一年比一年好一些。即使是到毕业的时候,即使到现在,我的英语水平都还是赶不上我那些学新闻的美国同学。


在中国时候,我一直在循规蹈矩地遵从一步一步你该怎么怎么做,这个社会希望你怎么做,老师希望你怎么做,整个体制让你怎么做。当我来到了美国以后,我以为我是跳出来这个体制了,大家都觉得美国是自由的。但是我发现我这种“好学生”,我还是在一步步追寻“好学生”的这种条条框框,我要在专业里拿A。虽然有选修很多自己喜欢的课程,但是我还是想着,老师说这个是A的标准,我就得朝着这个方向去做;这个是能毕业了能找到工作的标准,你要做实习这件事情,你要拿这个课,你要有这个技能。来到美国以后,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想怎么样来让自己适应这些新的条条框框这个框架里面,但是我可能一直在用自己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板。


哪怕在念本科后期的时候,虽然我的英文写作非常差,但是我发现开始做视频的时候,我好像比美国同学能做得快,也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赞许。我最后有上到一节新媒体课,做这些做视觉媒体作业的时候,我总是班里的第一名。美国同学和教授都称赞我说你怎么做得那么好!但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自己在这个方面做得特别好,就该花大量的时间继续去深挖自己有优势方面。


反而,我只狭隘的看到,优秀的新闻同学毕了业都应该要去大城市,大电视台做新闻记者的工作,想要去这些公司,就要有好成绩、好实习,所以我就依然想着每一门课怎么去拿A、怎么去和美国同学一样能成为班级里一个标准的优秀的新闻学生。如果那时候我有勇气不去看到美国大电视台的记者工作是自己的唯一出路,而是能有勇气去深挖自己擅长的部分,也许会有很有趣的收获。


宫师姐:你的大学感觉真的特别拼命。你大学毕业之后是怎么做的一个选择?

分享者: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真的很努力,我就真的拿到了一份当地电视台记者的工作。非常开心,也有机会做深度的纪录片,那个时候是非常开心和充实的,我拿到了一个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觉得我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我在大学学的东西,全都在我的工作上用到了,而且我工作真的是非常开心——你作为一个记者,每天你是在这个世界的最前沿的感觉,所有的地方的新闻,最新的技术发展,城市的发展,你都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在你的工作中了解各种人的故事,就很开心。


但是也是有不同的问题会在我脑海中开始浮现。比如说,我当时念这个新闻专业希望是要改变世界,但当我每天去采访新闻,工作一天也是非常拼命、非常努力,7点播报完新闻,回到家里以后,这一天就结束了,我自己是觉得很充实的。但到了第二天,我播报这个新闻真的改变世界了吗?好像没有什么人说,因为他/她昨天晚上看到了这个新闻,今天他/她就要做出什么改变了。这跟学校告诉你的理想是有落差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通过我的双手去真正的做出一些改变的。


我对商人的单一的看法也开始有了改变。成熟一些以后,你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互联网打开了这个声音的大门。比如,我妈开餐厅这一点,我小时候认为开餐厅就是为了赚钱。但当有天,你从餐厅的网络点评里读到,餐厅附近的居民因为这么有这样一个放心安全健康的餐厅而开心和感激。逢年过节或朋友聚会的时候,周围居民能有一个食物又好吃,又能让他们放心来团聚的地方。也因为有餐厅这个平台,来北京找工作机会的年轻人,又多了一个机会在北京生存下来,能够赚到钱,让他们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我当时我对商业的看法开始有所转变,不再像以前小时候那么排斥。

当时,互联网盛行,传统媒体开始衰落。广告以前都是打在电视上的,现在都开始往互联网去走。那个时候我老板看到我是整个公司里年纪最小的,说你来来跟我分享一下,未来新的媒体应该怎么做。我也不是很懂,只知道年轻人那个时候都用微博了,但是好像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和策略。这也是促使我说,我好像应该去学一些这样的东西。

这些原因后来促使我又去选择念媒体创新的研究生。那时候很渴望未来有天可以创业, 但觉得自己的经验,能力和领域知识还差太远,要学的还很多。产品经理的工作是一个可以学习商业,设计,技术等各种综合技能的交叉职业,就开始了产品经理生涯,继续学东西和成长。


宫师姐:从你高三到毕业做记者,再到转行做PM,中间这么多选择,你现在回头怎么看这些选择?

分享者:现在往回看,一切都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好像都是自己计划安排好的一步步走到今天。但回到做选择时候的过去,每一次选择都面对着非常多的纠结,哪怕明明是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的决定,也还是会犹豫不决。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哪一步是对了,错了,又或是错过了什么。或者即使让今天的自己为未来去做抉择,即使我更有经验,信息更丰富,我依然会面对很多纠结。但我能唯一确定的告诉过去的和今天的自己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你,都比今天的你更能欣然地去接受过去的选择。过去经历过的一切,开心的,难过的,都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贵人生经历。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到话,你会想要回去某个时间点跟小时候一点到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特别想告诉自己,不要永远只专注提高自己的劣势,然后一味的按照别人的,学校的,和公司的标准去评价自己怎么样,或者自己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高考教会我们补足自己的劣势能带来最大化的结果,但这是因为分数是有封顶的。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大,充斥着无限的可能,你只有最大的挖掘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看到别人未曾看到过的地方。


宫师姐:我觉得你这的分享真的特别好。每一段时间、每一个期间,你真的是一方面真的很拼命,而且真的能一直在reflect、修正自己,往自己真正的改变世界的理想去走。我觉得特别厉害。我这边先录到这里。谢谢你!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你的读后感。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