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2号分享:早早发现对编程的兴趣,却被程序员家长的偏见带上弯路,最终回归的“码二代”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减负”的高三 -> 2009年高考,被家长从计算机方向劝到“软硬结合” -> 参与机器人仿真比赛 -> 实验室学长准备出国、Dream company是谷歌 -> 受学长影响、准备出国 -> 美国CS研究生 -> 软件工程师

他说:“很幸福的一个事情,就是我的兴趣点确立的比较早,我确实对编程比较感兴趣,而且不是叶公好龙那种兴趣。”“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跟高三时候的自己说,好好练英语听力。”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的代号就叫p,我是2009年高考,是理科,高三是在东北营口,很偏的一个地方,现在新泽西,不在纽约,在新泽西——一定不能碰瓷说在纽约。自己的职业,就是平平无奇的软件工程师。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现在的一个工作节奏,还有生活方式?

分享者:成年人的生活就是很无聊,周内是工作,周末是去超市,做家务这些,很固定。偶尔周末会有一些社交,比如说吃个饭或者说去爬山,这种的就是很固定,但是我感觉很多同龄人都是这样。

收入水平,够花,日常花销没有问题,想买一些大东西,比如说学区房这种的很大件的还是得攒钱。工作时长就是朝九晚六,因为我养狗,有的时候我晚上会早点走,比如说3:30 4:00就回家,遛个狗什么的,所以晚上可能会在家工作一会儿。比较灵活的,每周差不多40小时,有时候会有一些加班的一些状态。


宫师姐:加班多吗?

分享者:不太多,主要看阶段。比如说某阶段有一个特别大的项目要落地,这样事情会多一点;过了之后,可能会闲一点。六七月份也会稍微忙一点,但是到九十月份之后事情就少很多。未来预期,我对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喜欢的。


宫师姐:好,我们先回到高三,你高三时候什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些记忆愿意分享一下?

分享者:我高三印象很平平无奇,就是小镇做题家,每天做题,看书,教科书,做题,学习这样子,就跟很多我同龄人都差不多这样,普通家庭,高考是唯一出路这种的做题家们。


宫师姐:你们那个地方高三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我高三的时候每天是早上7点开始,晚的话是10点,早7晚10,周六是正常上学,周日是单周是半天假,就是周日下午,双周的话是一天假这样子。

我们那年比较有趣,赶上所谓“减负”,我们高三那一年就感觉整天在喊减负。我们那边就是说不让学校有这种晚自习,所以后来就变成了学校提供场地,让学生家长来监督晚自习,不是学校让的,是家长自愿的这样子。我们那个时候记忆点比较有趣。


宫师姐:你们家让你去晚自习了吗?

分享者:让,这不是“自愿”去晚自习,所有人都在那,只是说管理晚自习的不是老师是家长,所以就从一个学校管理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家长自愿的行为。


宫师姐:有人不去吗?

分享者:有那么几个,可能有安排一些家教什么的,他们就会翘自习去上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去自习的。


宫师姐:这个样子啊。那高三之后你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来考虑的大学还有专业?

分享者:我选专业是很直接的,因为我从小比较喜欢打这种电子游戏,所以我其实一直想做游戏,就是写代码做游戏。我爸他也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但是他可能是更老派一点,软件和硬件都做。我最开始的时候想报软件工程,或者是计算机。专业方向是大概定了以后,学校基本上说当时按照高考估的分,从上往下撸,能到哪个算哪个。


当时就有两点考量,第一个是我想离家远一点,我特别想去什么北京上海或者是广州什么的一线城市,但是最后流落到合肥了。并不是我想去的地方,主要就是因为我差一分掉档了。我离我想去的学校差一分。因为我们那年是第一年平行志愿,结果大家都比较敢报,所以分数突然就涨了一截,就差了一分掉档了。我当时学校就相当于就是说当时报志愿有一个拔高学校和目标的学校,这两个学校都高了,最后保底学校是选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最后踩在保底学校上了。


这个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地方,我是想学计算机。我爸作为一个过来人跟我说学计算机很累,很虚,意思就是说软件这些东西它可能做起来会没有硬件那么吃香,就是你的软件经验,他工作这么些年就一直学很多新东西。硬件方面的经验是一直在积累,但是软件方面的经验是一直在更新,反而它还被老知识拌脚,以前的经验现在不管用。所以他建议我说与其去学一个纯软件专业,不如学一个软硬结合的专业。当时正好我报的学校,它的电子信息工程,就是通信,是在计算机学院下面的。我爸就说你看这个看起来又有硬件又有软件,就报这个。我看一下觉得也行,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就同意了。


宫师姐:你后来大学的生活跟最自己最初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分享者:大学生活其实还好,我们大学大一是纯公共课,就是什么高数大物马哲毛邓这些公共课,到大二大三的时候开始接触很多专业课,什么通信信号系统,什么复变这些偏专业课了。前面依靠高中的惯性,只是学学数学,背些公式,刷题,都还好。等到了大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不是我想学的东西。

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些实验室,我就去加入了一个做机器人足球叫RoboCup的一个实验室,去参加一些比赛。我当时参加是一个叫仿真3D组,是纯软件去模拟一个机器人,它模拟了一些马达和传感器,你写程序去决策去协调机器人怎么样运行。当时玩得还不错。从大二时候的时候开始被我学长拉到实验室里的,就一直弄下去了,后来跟着参加了一些比赛。我大四那年是在合肥赛区,我是赛区的技术负责人,说白了就是干活的,架服务器,吹哨,做赛程。


宫师姐:你是从一个比赛的参加比赛的人变成了比赛的一个组织者。

分享者:对,拿了500块钱劳务费。


宫师姐:你大学之后是怎么选择下一步的?

分享者:一个是受当时拉我进实验室学长的影响比较大,他当时想非常出国,原因就是他特别想进Google。他觉得Google是他的dream company,所以一方面想来Google,另外一方面觉得出国可能会学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有一些不同见解。我那时候刚开始加入实验室的时候是大二,他是大三,比我大一届。我最开始对出国这个东西是没什么概念的。但是受他影响之后,我觉得也许我能试一试,我就开始跟家里聊了一下我出国怎么样。家里就是说想一下觉得也还可以,经济上也能支撑得了,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个男孩子出国也没有什么特别担心的。最后就是家里支持。我开始准备托福、GRE,然后申请了,最后就来了。


宫师姐:你读研究生的专业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Computer Science,终于圆梦了。


宫师姐:也就是说你在大学的期间还是再一次坚定了你要读计算机的想法。这样回头看的话,你从高三或者从你小一些时候有这个想法,一直到现在,这么多的决定,你现在怎么看你做的这些决定?

分享者:我觉得我做的决定都还挺好的,因为一方面很幸福的一个事情,就是我的兴趣点确立的比较早,我确实对编程比较感兴趣,而且不是叶公好龙那种兴趣。我实践了之后,确实发现我不排斥他,我觉得还可以。我大一时候上那种公共课,什么学C++、Java这种课,我就觉得思维方式我不讨厌,还蛮喜欢的。


到大二开始写一些 RoboCup的一些东西,当时顺手当时还参加了一些ACM ICPC,后来发现自己是智力不足,就是到后面数学我真的是不行。这些经验让我觉得我不排斥写代码,反正我觉得代码还挺有意思的,跟机器打交道还是挺好玩的。后面一直到研究生,到后来找工作。当然是找工作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在美国可能软件工程师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几个专业之一,所以这也无形中让我觉得我当时的很多决定是对的。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某一个时间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跟高三时候的自己说,好好练英语听力。因为我们省高考不考听力,它考听力但是不算分。所以我们当时高二高三的时候,除非你以后是想上什么外国语学院,否则我们英语是砍掉考听力之后是满分120,再乘一个1.25转成150分。


当时我们有很多邪道的方法,比如说听力的时间拿来写作文,这样的话你就比别人有更多时间,反正听力也不算分。但是现在想一下,当时如果我真的有去好好锻炼听力,上大学之后,尤其是考托福的那段时间,就不用特别痛苦了。我考准备托福的时候准备了很久,听力很难提升。感觉上大学之后,尤其是大三大四,缺少高三那种很严肃的学习气氛。也就是你是能促使自己,很多时候是看自觉。所以如果我能跟自之前自己交流一下,我希望我能有更多时间去把英语听力再精进一下,也许后来这边申请的时候托福就不是最大的短板了。


宫师姐:好。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