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8号分享:优先择校、接受专业调剂再转专业,有名校情结但放弃耶鲁录取、转向计算机强校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12年河南高考理科生 -> 985高校,专业调剂到冷门工程学科 -> 转专业到学校强势学科 -> 泡论坛明确兴趣,美国读研 -> 曲线转计算机 -> 程序员

他说:“我觉得本科的起点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还是影响蛮大的。” “还是希望可以坚定的学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因为说白了你学的很多专业其实也不怎么好找工作,还不如学一个自己本来就感兴趣一点的,说不定热情还大一点。”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们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可以叫我大壮。我高三是在2012年的时候,在河南读的理科,现在是在纽约,现在职业就是程序员,要就是写程序。


宫师姐:这样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当下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工作状态?

分享者:工作状态的话,我觉得最近一年来比较忙挺累的,周中主要就是工作,或者下班以后充下电,周末的话一般去周围吃吃喝喝,或者逛逛展,或者泡泡spa什么的,再有时候加班。收入水平的话,反正就程序员的average水平,也没有特别高。工作时长的话一周大概四五十个小时,50多个小时的样子。未来的预期的话就期望是能在美国一直待下去,拿到绿卡以后开展一些自己的business。


宫师姐:我们先回高三看一看就是你高三的时候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生活状态我觉得就非常单纯,就一门心思就是学习,除了玩、学习,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干。


宫师姐:你们当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

分享者:节奏大概007这种,基本上早上6:50左右开始上课,上到晚上10:40~10:50左右差不多。可能夏天和因为它国内有类似于那种夏令时的样子,就是它的夏天和冬天作息不一样,但一般是这种作息,每周的话会放半天假,周六下午一般会不上课,加周六晚上,周日回来上课加考试。后来好像是改成了周六,就周六全天上课,周六晚上放假加周日早上,周六下午反正一回来就是一个周考,大概这样。


宫师姐:你刚刚还提到说高三还有玩的时间。

分享者:肯定是,玩还是要玩的,每天晚上回家肯定要看看漫画或者跟同学聊聊天什么的。或者在学校的时候,因为学校你肯定有课间,包括晚上吃饭的时间什么的,也有好多人去玩,当时也没有什么很正经的恋爱经历,有那些小暧昧,我觉得高三的时候好像好多人都在谈恋爱,就可能有些人压力比较大,但是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可能会有点暧昧那样子。


宫师姐:你高中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分享者:高中,我觉得整个高中来说的话,我们班上的大家的氛围还是比较好,我们班是属于那种理科班,男生特别多,就是班上大家都是那种好兄弟的感觉,经常会在一起玩,整个班里的氛围就很不错,我觉得这个是我最印象深刻的记忆。


宫师姐:后来你是用什么因素选的大学以及学习的专业?

分享者:其实大学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出分以后再报大学,我就是做了一个简单的model,看一下我的分正好能考到什么大学,当时没有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就正好选了一个我的分大概能卡到的大学,就上大学,我的分比它的录取线高一分,所以专业什么的最后也就只能调剂掉了。


确实有点后悔,因为我觉得当时的考虑太简单了。说实话我的感受就是说,当我高三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多的信息去了解大学或者专业对我以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帮助,不管是说选在哪个城市,还是说大学,它的强势学科是什么,还是说这个大学它的比如说在当地的声誉什么这些,我当时都没有考虑。我非常简单地按照我的分正好能上这个大学,我就去大学。


宫师姐:所以是纯看一个排名。

分享者:也不全是排名,我觉得就是说录取分数线。因为排名这个东西,比如说有可能因为排名有好多,像国内有什么武书连还是谁的排名,还有一些别的排名,他有些可能排名高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反而没有那么高,他也有这种情况,我就是完全选了一个我的分能卡到大学,就是预估了一下我的分能卡到。


宫师姐:你是说在所有的大学里面,你的分能卡到大学里面选了最排名最好的?

分享者:不是排名最好,是录取分最高的,可能还就是录取分和排名可能还不是完全一样的顺序。


宫师姐:你这个专业最后其实相当于是没有选。

分享者:我选了一些,但是并没有选上,因为我确实当时model算得还挺准的,我正好比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就高了一分,就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宫师姐:你能详细解释一下你这个model是怎么做的吗?

分享者:我的model其实非常简单,我就是按照我我就是先看一下,首先你的分数没有意义,唯一有意义就是你在省里的排名。我就是看了一下我在省里的排名,我看了一下往年的排名,会到的最后一个大学。我再看一下前面大学在我们省今年有没有扩招,发现其实确实没有什么扩招,那情况基本就和前两年是一样的,我就大概是按照这个去规划。因为当时我记得我在省里可能是2400名左右那个样子,我看大学应该是去年是招到2500名,是离我排名最近的大学,我就选了。


宫师姐:Ok。你后来读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

分享者:一开始读的是一个不是很喜欢的专业,后来又换了一次专业,但是后来换个专业也不算特别喜欢。


宫师姐:具体是什么专业?

分享者:在这儿就先不说了,反正就是一个非常无聊的冷僻的工科专业,而且那门课我高中学得很不好。我想去的专业都没有去成。


宫师姐:你后面转专业转了哪里呢?

分享者:转专业也是转到了一个其实不是特别有兴趣的专业,当时找那个专业可能只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科比较强势。


宫师姐:所以相当于是比较被动的选择。

分享者:对,两个都是一些工科类的专业,第一个专业我是被调剂的,我当时转到第二个专业,因为转专业需要重修的课很少,这个专业是我们学校的比较强势的专业,也没有特别想它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但后来发现这个东西还是不太行,后来开始自学很多别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的时间也没有花到专业课上面,专业课可能就是考前突击一下那样子。


宫师姐:你能不能再详细说一下你大学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大学生活我觉得玩,自学,别的东西。大学很多时间会花在社团上,当时我在一个乐团里面,在乐团花的时间很多。还有可能花时间第二多、自学以后比较想做的方向,主要就是一些计算机方向的东西。花费时间第三多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玩,比如说在我的城市或者我的城市附近,包括在国内各种各样的地方,跟朋友一起去玩或者自己去玩,有时候穷游住住青旅什么的。


宫师姐:你提到了说对计算机方面的事情感兴趣,这个兴趣点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分享者:我其实小学和初中就是做机器人竞赛的,它就是一个编程类的竞赛。简单来说,机器人比赛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搭建机器人,就有点像组建一个硬件。第二部分就是往机器人里写程序,让他判断各种情况。像小学时候比较简单,就是你搭一个像乐高一样机器人,给它写程序,它走一个比如说太极图之类的地图,或者说迷宫寻址这样。


小学时候可能用一些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初中的话基本是用开始接触一些非图形化的编程语言这样。但是到高中以后,因为我们那个地方确实没有什么资源,我们那个地方比较小,高中以后就没有机会参加机器人或者计算机方面的竞赛了,这条路就断了。上大学的时候本身也犹豫过要不要选这个方面的专业,但也后来一是被调剂了,第二是我报志愿的时候,别的专业会更火一点,我就选了别的专业,但是后来也没有去成,因为还是被调剂了一个专业。


宫师姐:但是你后来其实有一次自己转的机会。

分享者:确实是这样,但是当时自己转大一刚上了半年,那个时候对未来也没有什么规划,每天都在玩,我就想根据我之前说的两个metrics,一是看转专业需要重修的课最少,二是看哪个专业是我们学校的强势专业。像计算机专业就不是我们学校强势专业。当时反正我这东西有兴趣,但是2012年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东西它以后就业前景不好什么的,我也想着我说我可以做一个兴趣去玩它就可以了,我也没有说想把它真的去做成一个职业或者什么的,但也没想到后来确实把它做成了一个职业。


宫师姐:Ok,你大学毕业之后的去向是怎么做的选择?

分享者:其实大四那年,我觉得我已经下定决心,就是说我以后还是要做程序这方面。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的时候是2016年,当时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已经很好了,加上当时知乎刚刚兴起,知乎上有一批类似于传道这样的人,像什么轮子哥或者什么知乎三马温兆伦之类的,他们就在网上说,你可以在美国做程序员什么的,收入也会很高。我看这个就不错,因为它又符合我的兴趣,又能做一个职业。


我完全按照这个来选的学校,因为当时我收了一些别的学校的offer,有些学校那种比较传统的有名的学校,什么比如说什么耶鲁这种你回国听见很有名的学校,但是最后我就选了没有那么有名,但是计算机比较好的卡耐基梅隆,就去卡耐基梅隆开始学计算机专业。


宫师姐:所以你当时是选择了出美国读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分享者:其实我在美国读了两个研究生,就我相当于是第一个研究生读了一半,中途给转成了一个专业的短学制的项目,拿了一个证书,就跑去读第二个研究生,第二个研究生才是计算机类的。第一个研究生的时候我其实读的倒不是计算机类,但是修的课基本都是计算机类的课。因为当时我就是选了两种课,一种就是本科我已经学过的课,就保证我即便不学也基本能过的,外国的大学他也不是很严格查你的考勤什么的,你就是考试什么能过就行了。


那些课正好我们本科很多都学过了,我就选了一些那样的课,别的课都选成了计算机的课。计算机的课因为之前在国内的时候也看了很多美国的这边的计算机的那些公开课,对这个模式挺熟悉的,就在就选了很多这方面的课,在那些课上就跟老师套词,又拿到比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话就后来找找他们写一写推荐什么的,就进入第二个专业就读。


宫师姐:你没有一开始就选计算机专业的原因是?

分享者:That’s a good question,就说实在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说一开始选计算机专业并不是很好申请,至少说你想申到CMU的项目不是那么容易。你可能能申到一些别的学校的项目。可能当时还是有点名校情节,其实现在想想,可能第一个专业如果就选计算机也能节省一些时间,maybe。但我觉得这个选择在以当时我拥有的信息来看的话还算不错,因为我也找中介预估过,第一个比如说我直接去读一个计算机类专业,大概能怎么样这样子,大概可能申不到特别好的那种项目。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因为其实我拿一个本专业的硕士学位的话,在美国申请一些项目的时候,会有好处,这些项目,比如说你像申请美国的NIW之类的,国家利益豁免,它就是一种Eb2的绿卡,不是我们这种被公司雇佣给你申请的EB2,是另一种绿卡申请渠道。这种项目,它要求你本科研究生的学位是一样的,如果我本科直接读计算机研究生的话,就代表很多像这样的项目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去申请,也算是给自己一些backup plan。


宫师姐:这个信息还蛮特别的,这种信息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一些了解的?

分享者:That's a good question,我觉得从我想准备到美国去学习计算机、以后就做职业的程序员开始,我就开会收集一些这里面的信息。有一些像最开始上一亩三分地那样的论坛,后面会有更多的信息,因为你在论坛上肯定会认识不同的人,你们交流,肯定你就能知道更多的信息渠道这样子。


宫师姐:所以其实是你大四的时候就开始的一个过程。

分享者:对,基本是大三下到大四,因为其实大三下我准备决定要出国,当时开始考英语什么的,但是大四是比较坚定的,就是说我要去学习一个计算机类的专业。


宫师姐:好,我们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对某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小时候一点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觉得我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还是想回去对上大学之前报志愿自己说,还是希望可以坚定的学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因为说白了你学的很多专业其实也不怎么好找工作,还不如学一个自己本来就感兴趣一点的,说不定热情还大一点,因为像我的话,我学习之前的本专业确实有点痛苦,很多时候只是说我考前能临时抱佛教这样子。


还有想说觉得希望高三自己能更认真学习一点,高二高三自己能学习更认真一点,能上一个更好一点的学校,或者说如果实在上不了特别好的学校,考虑一下出国读本科。我觉得本科的起点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还是影响蛮大的。


宫师姐:你能展开说一说吗?

分享者:我举个例子,我观察到在美国的很多做到高层次的华人,基本都是国内 Top three或者Top four出来的。我觉得整个你身边的人的氛围差距还是挺大,还有教育质量。因为我们学校在国内也算是不错的,985。但是说实话,我个人感觉教育质量和国内最顶尖的像清北这种学校,或者说国外的很多学校,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大学的4年确实是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黄金的时间,因为到研究生的时候,很多人考虑就是说我怎么去找工作或者什么的这些事情,大学4年其实如果静下心来还是能学到很多知识的。你身边同学的这种peer pressure,你身边的人都优秀,当然你也就会更倾向于优秀。​


还有信息渠道,我觉得信息渠道差得蛮大的。我现在能感觉到不同的人获取的信息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是因为我也和很多朋友聊,我觉得你本科的起点其实对所有这些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有些人如果以后可能会有回国的打算,因为现在美国也不是那么稳定。国内的话,这个现象我也不觉得很好,但是确实国内还是比较本科出身论,很多企业招聘你的时候,还是会对你的本科有非常大的看重。


宫师姐: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们录音进行到这里。

分享者: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