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4号分享:从金融工程到信息系统到大厂APM,创业公司产品leader谈being human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散养高中 -> 08年高考不理想,距离换分数 -> 金融工程,挺多落差感的大学生活 -> 发现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 美国CS强校的信息系统硕士 -> 大厂APM -> 创业公司产品leader

他说:“太多数时候可能真的就是一念之差,你完全就走上了一个特别不一样的道路。而且这个不一样道路,也许是阳光大道,也许是这个惊涛骇浪,都有可能,很难去复盘这件事情。” “我们把太多的价值放在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成就上,其实这些东西也未必经得起推敲,或者是说不定也是被过誉。”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代号就是草鱼,高三是08年的理科生,在南京,现在我在旧金山做产品经理,带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团队,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分享一下当下的一个生活工作状态?

分享者:生活状态挺好的,我觉得每天排得很满、挺忙碌的,但是还是自己能控制很多方面。每天可能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都是不停的,但是收入够用了。在这些时间中兼顾了工作、养娃、自己的锻炼,包括一些兴趣爱好的培养,还有一些临时的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目前对自己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比较累,但是对各方面都没有什么可以抱怨。


宫师姐:感觉好充实的样子。我们先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就是高三的时候你高三时候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我刚开始在南京的一所比较散养的高中里头,这个高中其实是南京非常好的一所学校,学校不太讲究做题考试之类,活动挺多的,跟大学的感觉其实有点像。高三生活,我觉得主要节奏还是有很多活动穿插在里面,比方说学校组织什么合唱团、篮球赛,平时同学之间做一些什么社会实践之类,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奏。

学习方面,不得不说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是会让你落下一些,你也知道,江苏是高考大省,我们这样子的话,比起很多以应试为主要focus的学校,考试出来的成绩来讲肯定还是差一些的意思——不是说这个结果差,你要如果看像清北复交的录取这种,我们学校还是很好的。但是你要看我们学校在中考的时候进来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水平,到高考时候出来差值是什么样的,对吧?所以客观上来说,高三来讲的话,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很痛苦很差的回忆,就是一个很丰富的年轻的一年,大概就是这样的。


宫师姐:高三跟高一高二没什么区别是吗?

分享者: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说实话,就可能印象当中多了几个milestonges,比方说一模二模全区排名之类的,除了这些之外,其他都是还是挺正常的。


宫师姐:真不错。你高三之后是怎么选的大学、怎么选的专业?

分享者:我高考其实考得一般,其实在江苏省的话,本来想冲击比方说更加顶尖一点学校,像南大这样的。但是可能高考的时候,由于我们当时是高考改革第一届,我有一个主科物理没有拿到一个A,是个B+,这就导致我即使总分够高,也限制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用距离换分数,选择了一所不在江苏本地,但是在另外一个教育大省里还可以的一所学校,我就优先选择了一个专业。选择学校可能综合排名跟南大肯定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就是说从这个专业上面来讲的话是全国前列的。


对,所以就这样子使用一个所谓“用距离换分数”的方法来选择具体的专业。其实说实话,当时在高三,现在回想起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规划的。规划这个东西在我们个人的生活当中,在那个年代来讲,还是属于一个蒙昧、没有被开化的概念。可能那个时候还是看历年的分数线比较高,你自己觉得这个东西还挺酷的,你可能就报了,说实话,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个考量。考虑行业发展要做一个分析,做一个 upside的sizing。但选专业时并没有这么好的分析,很多时候是有一点 Let's see what’s gonna happen那样的一种感觉。


我选择了一个挺奇怪的专业,是在财经院校中比较有名的一所,专业叫金融工程,其实在当时很多人听到这个专业觉得挺奇怪的,以为你是搞金属,金工、金工,以为是做什么金属的。金融工程主要是做衍生品的定价,比方说期权互换这些东西,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用数学和定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当时觉得这个学科很有意思,正好也正值08年,雷曼兄弟的倒台让大家真正第一次认识到像MBS这种产品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有很深远的影响,很有意思,就觉得挺酷的一个topic,我就选了。


宫师姐:你后来上大学的时候,专业的学习跟你一开始想象的一样吗?还是不一样?

分享者:我觉得不太一样的,其实还差了很多,因为说白了,金融工程这个东西实际上它不是一个本科的学科。我认为,它最好来讲应该是一个基础学科的学士,之后再用博士去深造,这样才能比较好。因为你真的想走定量,就是所谓在美国这边叫quant的这条路,它对数学要求非常高,你本科这种学点金融知识,学一点数学,有一点像四不像。


大家如果对金融工程这种定量化的金融非常感兴趣,其实我比较建议你本科先学数学或者物理,基础学科先打牢了,到研究生到博士的阶段再去深造,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路线。你看美国这边最顶尖的投行,或者是这种传统基金里面的定量的这种部门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是数学和物理经过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出来之后,后来去补金融的。


就跟想象的其实挺不一样的,学完之后并没有让我足够能成为一个quant,但我觉得其实是很好的。所谓君子不欺的角度来讲,虽然没有让我成功成为quant,但是它的这种跨学科的概念让我拓宽了眼界,对我日后做产品经理这样一个职业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大概就是这样。


宫师姐:你们当时大学同学都是来自哪里的?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五湖四海就是全国各地都有,接触了很多。你比较感兴趣哪个方面?


宫师姐:大学里面你的学习还有各方面其他的事情,占用的时间比例大概是怎样的?

分享者:我觉得大学就是一个个人选择了。五湖四海的同学,也有这种上大学属于纯玩的,有这种比高三还要拼的,有职业项目,有所谓学术项目,有参加各种活动的。大学就比较像是一个社会了,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什么一种定式,天南海北的同学各种各样的背景,大家的选择各不尽相同。


想象的大学生活和实际的大学生活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其实还是有点落差的,是因为我高中比较像大学,但实际上到了大学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对高中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比如活动的质量,老师或者同学的眼界角度。这个东西我其实是觉得都非常好,但是没有达到想象中那么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那么impressive,这样就没有那种很多的核心记忆。


高中时候有一个老师对我说,你还是很努力的,以你的性格和你个人的一个价值的体系的话,我觉得你还是要去努力上这种最好的学校,要不然的话你上一个相对来讲一般的大学,老师的原话说“可能你会觉得憋屈死”。我没有感到憋屈死,但是确实有一个落差,只能这样子。


宫师姐:你大学毕业之后的选择是什么?

分享者:我大学的第四年——这也得感谢学校有个很好的机会——跟美国这边一所不错的大学有交换的机会,我就去交换了一下。我个人的价值观一直属于这种,你要先去尝试,所谓的 variety is the essence of life。你要多去尝试,你经历过不同的生活,你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觉得高中大学时候我也挺optimize的这种variety的。大学第四年出去交换之后,在这所美国的大学里面,我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到底对什么东西可能更加感兴趣,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从金融往computer science来靠。我在这所大学选了9门课,是7个不同学院的,以理工科和基础学科数学物理为主,数学方面选一些比较advanced的课,这些东西都让我有机会去接触一下,就试一试不同的思维的tracks,最后试一下就觉得确实对computer science很感兴趣。


那个时候我就感觉,金融工程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定量的finance到最后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你去说白了就是你要比你的对手、要比你的counter party更厉害,但是这个东西本身不产生任何的一种明显的额外的价值。


但是像computer science这种东西,你是能够build, build这个东西如果产生extra value,会更让我个人感到比较兴奋。我就选择了转专业。在研究生的时候我读了美国的一所计算机强校,一个相当于Information system的专业。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决定。我觉得这个决定是我现在看起来也觉得非常好。


宫师姐:你一年选9门课真的太厉害了。

分享者:没有,一个学期四五门,不多的。而且你知道的,因为这所大学虽然是一个综合排名很不错的大学,但实际上这些学科都不是它强项,就是以我们这种中国学生的STEM能力去学这些东西,其实挺轻松的,哪怕学非常高阶的数学课,毕竟你高考大省出来的,你的这种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也许到研究生的阶段之后——我也选了计算机强校的一些比方说CS学院的课,研究生级别的——那个时候上Machine Learning这些课,你就能真正感觉到吃力了。那个时候你是跟最优秀最顶尖的人一起进行竞争,那就非常吃力。


宫师姐:你研究生毕业进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分享者:我研究生毕业就是产品经理,美国有一种东西叫做APM,是谷歌开始率先发起的,有几所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大厂就开始follow,我去了某一个follow Google的大厂,去了这家公司的APM,对。


宫师姐:也就是说你从业一直是在同样的一个岗位上面一直这样往前走的。你现在往回看这么多决定,一些选择上面的变化,你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首先我感觉很幸运,我觉得我每一次的选择,从我高考的时候选择学校,虽然我说可能跟我最好的预期有落差,但是我非常感恩在这个学校遇到的所有的人、老师,包括很多的机会,有交换这个机会,包括研究生,我觉得一切我回看的时候是没有一丝的后悔,非常好。


也很幸运,尤其我觉得说APM这个东西比较难进,而且我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有天当产品经理,是阴差阳错当了产品经理,这个故事以后可以有机会再说。但这些阴差阳错我觉得非常好,我找到一个相对来讲还是很能发挥我自己能力的一个职业,不见得是最完美的职业、公司——这个职业有很多不尽如我意的,或者是跟我性格当中某一些部分不是那么合拍的一些东西——但是我觉得回看的话,我只能说比较感恩,比较幸运。真的就是比较幸运。我只能用幸运两个字来形容,都不需要改。我知道太多数时候可能真的就是一念之差,你完全就走上了一个特别不一样的道路。而且这个不一样道路,也许是阳光大道,也许是这个惊涛骇浪,都有可能,很难去复盘这件事情。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年轻一点的自己,比如说高三大学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应该不会说什么,会回去看着自己,但我不会说一个字的。其实你所表达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在语言之外的,这个可能是从语言的这种哲学上来讲。那么数学意义上来讲,你可能一个小的变量会造成很大的系统的volatility。如果对过去说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身,我的理解更多可能是你想去弥补什么样的错误,或者你想去steer towards a different direction之类的,但是我觉得不要,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去想这些问题。


第二个我觉得即使你能做出一个非常好的判断,就是你能告诉自己,by the way如果你当年干了这件事你一定能去一个更好的学校,或者是你能拿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或者怎么样的。​我觉得这么多年来学会的敬畏,是事物之间的causality,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它是错综复杂的 graph。你动了其中的一个东西,你可能会改变很多很多的变量,所以我的观点其实就是说,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就let it be,do it all over again我会还让过去的自己做一模一样的选择。我今天end up at the same place,我非常满意。最重要的是from today on,what I can do 今天开始我要做什么。


宫师姐:再开个脑洞,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平行宇宙的话,你会希望平行宇宙里面的你在做什么?

分享者:那可能性很多了。就比方说性格当中,我们自我审视的时候,你会发现比方说你有很理想主义的一面,你有一些很missionary的一面,就是这种某一种价值感使命感的。但是其实说白了,比方说在tech公司你做一个中高层的产品leader,你的mission落到最后还是一个盈利项目,是一个monetization的东西。你可以去说我的产品提供怎么样的服务,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我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是一种打工的手段,它的本质还是缺乏一些最核心的价值在里面。如果有平行宇宙,我希望就是说自己能去触及一些更加核心的,工作的时间少一点,但是更多是触及核心的一件事情。


我应该这么跟你表达,最近比方说 AI,对于ChatGPT的讨论,很多人担心这个东西要大范围的代替人类的工作,which is true。但是我突然联想到当年Elon Musk跟马云在做访谈的时候,他们俩就在争论AI要把人给代替了怎么办?马云说了一个答案,Elon Musk就觉得他像傻逼一样的。马云的答案就是说,AI代替人类之后,人就是humans being human。


如果有一个平行宇宙,我可能考虑的就是说怎么样去be human。我觉得当代的社会是把我们很多人给异化了,我们的处境其实是比我们想象的要糟很多的。你可以去talk about 一些浅层的生活状态,一些工作的satus、家庭的情况等等,我还是觉得我们这一代其实有点像是美国六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之类的。我们对意义的追寻,实际上是有一点是有点滞后的。或者再说浅一点,就是意义的追寻之外,我们 humans being human本身,就是去laugh、去love、去connect这些,很多东西还是被现在的这种社会给抹杀掉了很大的一块,导致了其实大家就很怕这种AI把我们全部给代替了。因为真的我们把太多的价值放在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成就上,其实这些东西也未必经得起推敲,或者是说不定也是被过誉。


我希望平行宇宙中我不会去nominate什么职业,但如果是你要让我去numerate一些职业的话,可能是说去做一个采风的小作家,就有点像是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说我们真的去devote精力去做它,做一些触及人性本质的东西


宫师姐:真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录音就先到这里。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