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elsea 宫师姐

20号分享:放弃高考、放弃哈佛肯尼迪学院录取,从顶尖咨询公司转向科技行业的环保理想主义者

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放弃高考 -> 美国文理学院全奖,被迫从0学艺术史 -> 哈佛肯尼迪学院硕士录取,放弃 -> 顶尖咨询公司 -> MBA -> 谷歌产品经理 & 有inner peace的新手妈妈

她说:“其实自己内心需要强有一个强大和稳定的根基。这样子就算外界工作压力再大,再有各种各样的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你内心都可以把它消化掉,不去被那些东西影响你自己的状态”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录音现在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能不能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你可以就叫我C,我是08年高三,当时学的是理科,高三是在南京读的,现在我在谷歌旧金山做产品经理。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生活状态?

分享者:当下的生活状态,其实我觉得每天是在两个极端中来回和撕扯,有的时候是内心是非常满足和平静的,但有的时候工作会压力非常大,我还有一个15个月的娃,娃也开始有自己主见、时不时闹脾气,所以会搞得非常焦头烂额。但是总体的,希望自己还是尽量不被这些因素影响,希望可以自己还保持自己的inner peace。


宫师姐: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一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高三时候是什么状态?

分享者:我高三其实挺不一样的。高三当时其实面临一个选择,我还要不要高考,还是一心去申请美国大学?我一直对国际事务很感兴趣,从高二就一直在弄模拟联合国,当时经常去参加北大和复旦的全国高中生模联。因为也是弄了模联,我就觉得就很想去外面看一看,也算是心之所向,想要申请美国大学。但是如果申请美国大学,那时候去考SAT只在香港考,高中上课什么的经常没有办法顾及到。我们的学校算是一个省重点,老师可能就觉得你这老是缺课,老是各种模考不来考,你得做选择。你要么就放弃高考,我们就不管你了,这样你就不会影响我们的升学率,或者你就放弃去美国,你还是回来高考。


最后还是选择放弃高考,因为还是觉得想要去拼一把。运气还蛮好的,拿到了美国的一个不错的liberal art college的全奖,当时就过来了。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其实跨出那一步还是挺冒险的。还有很多人劝我说你要么就先高考,在国内开始上大学,你大一的时候再申请去美国,也就浪费一年。这样你至少不会感觉就是两边鸡飞蛋打,如果申不成的话。但当时可能还有点固执,也比较年轻,觉得想拼一把。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运气好,当然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那时候都没有学上。


宫师姐:选择的过程听上去是有点两难这样子,当时是你自己做的决定,还是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帮你做这个决定?

分享者:基本上就是自己决定。我父母是一直支持我,想做什么,他们都比较支持我。他们没有给我一个答案,说你要选这一个。他们就说你自己看,你自己觉得你想要什么。最后还是跟随着自己心里面的想法了。


宫师姐:这个时间点就是说你被你被迫要做选择的时间点大概是什么时候?

分享者:高三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在冬天的时候。当时考各种模考开始了,高考也就还剩半年了这样子。而且当时我记得班主任就觉得我经常来来去去的,一会来上课,一会不来上课,一会又去香港了,弄得班上别的同学心心神不宁,就说你就别来做破坏分子,干脆别高考。


宫师姐:申请美国学校这个过程中,你是怎么选择的学校以及专业?

分享者:我当时高中学校有比较特殊,因为我的大学它跟南京的一些中学有一些合作项目,每年会给南京的4所高中里面的一个学生全奖。我比较幸运地拿到了当年的全奖。我一直知道这家文理学院,本来也挺想去的。当时我在对比liberal arts college跟大的university,我是觉得文理学院师生比好很多,老师更多,课堂更小,可以更加融入到整个美国文化和学术的氛围当中。国际学生很多,中国人不是特别多,比较会逼着我更多的跨出自己舒适圈。我是比较喜欢去冒险的一个性格,所以觉得liberal arts college还是挺好的,当时就这样选了。


专业的话,我们不是一开始选专业的。刚进来其实不仅不让你选专业,而且是逼着我们前两年必须要在三大类的学科都要选课上。三大类是science(科学、理科),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 比如说政治经济学),还有 humanity(人文),比如说艺术文学音乐什么的。我大一刚开始上生物课和经济就特别喜欢。因为每个学生都有advisor,一个教授做我的导师这样子,我选了课之后他需要 sign off才可,不然我不能毕业。


我的advisor他一直在push我说你不能只选理科和社科,你必须得人文的,我说我真的对艺术没啥兴趣,我真的不想学,我觉得好累,而且刚刚第一年来美国,英语也不是很好,你让我去读那种古罗马希腊的东西我真的是不太行。但是他说你必须去,要不然你毕不了业,当时就硬着头皮学了个艺术史。但是我现在回头想想,艺术史真的是我大学里面学的最有意思的一节课之一,真的是完全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国内的高中有美术课,其实大家课上都是玩玩的,没什么人听。但是到美国来了以后系统地开始学习艺术史,感悟到整个艺术史其实也是人类的历史,从古希腊一直讲到近代,我觉得让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所以我还是蛮感激liberal arts的教育,我们有这样的毕业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多接触多元化新鲜甚至有点让人犯难的学科,多去学东西。虽然我最后选专还是选了经济和环境科学,但是我现在就很喜欢去博物馆,很喜欢去研究一些艺术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真的是打开了一个完全新的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世界。


宫师姐:真好,你大学毕业之后是?有没有读研究生或者是做一些其他方面的选择?

分享者:其实我大四的时候面临一个选择 -- 是选择去哈佛继续读书还是开始工作看看真实的世界。我们大学都特别理想主义,特别学术,我整个本科期间做的所有实习基本上也都是国际事务相关。我在欧盟做了个实习,还去了孟加拉的一个小额信贷银行实习,都是这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我当时就很想继续往这方面做。但是我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他push我说你不要太理想主义,你需要去工作,你要去 see the real world,再去考虑你后面想做什么,走什么样的路。


我大四的时候一边在申请工作,一边申请了一些public policy 国际事务的硕士。当时是被哈佛的Kennedy School录取了,也拿到了一份工作是 去一家咨询公司。当时就面临选择,特别是我家人还有一些朋友,觉得 “it’s Harvard!你为什么不去?”之类的。


但是想了一想,我觉得我一直在象牙塔里面,也是特别理想主义的一个人。虽然我想做理想主义的事情,但是我想看看真实的世界,资本主义运作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当时后来就选择了没有去读。当时也是觉得, 我现在如果可以被录的话,我以后工作了几年如果我还想再回来读,我应该还可以再进 Harvard。我当时就觉得那就先试一试工作,后面积累了经验想要再回来读书也可以。


我工作了之后,发现确实理想主义行不通。我现在还是在跟随自己的passion在做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这种相关的工作,也是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的发展思路。但是我现在是比较从一个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来看这件事情,空有理想主义,就是“我们要拯救世界“这样的口号,其实是行不通的。


后来我确实去读研了,但是是读了一个MBA而不是public policy。因为我觉得,想要拯救世界,那还得顺着这个时间的准则,这个世界还是钱说话。你需要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the right incentive to do the right thing,最大的最普遍的incentive那就是钱。


所以最后还是选MBA,我觉得也是学到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比如说impact investing,为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提高资源率的投资。我觉得一路走过来也绕了蛮多弯路的,试了很多错,但是这其实可能人生也就这样,不可能说一开始就找到最理想的工作,或者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都是一步一步试过来的。


宫师姐:真的是有好几个别人看上去真的是很夸张的程度的一些选择和放弃。你这样回头看的话,你会觉得说有什么东西你是想改变的吗?

分享者:我觉得我想改变的可能是更多向内心的这种改变。以前比如说很努力的工作,我工作也跳过槽,去了所谓的特别牛逼的公司,在别人眼里面看起来闪闪发光的一个简历。但是回头想想那段时间经常是非常的焦虑,内心其实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在乎别人的想法,一直是别人对我的看法来决定我要做什么工作或者我要做什么选择,自己内心那时候没有一个特别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


也是这么多年过来之后,慢慢开始觉得,其实自己内心需要强有一个强大和稳定的根基。这样子就算外界工作压力再大,再有各种各样的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你内心都可以把它消化掉,不去被那些东西影响你自己的状态,我觉得对这个还是蛮重要的。这个也是我觉得以前一直没有get到的智慧,到后来也是慢慢的、在工作上面也是受过一些挫折之后,才慢慢开始体会到的。


宫师姐:真好,我们就先录到这里,谢谢你

分享者: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