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出去的《在美华人择偶观》匿名问卷,48小时内收到了一百多位朋友的认真回复。我粗略地梳理了一下数据,发现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点,一篇文章肯定写不完,也为了防止老是被催稿(过去48小时已经被催了5+次了),索性分析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此为第一篇。
为什么搞这样一个问卷?因为我很好奇我能接触到的圈子里的人们,对于择偶是怎样的看法。我曾经尝试与个体交流,但是很分散、不成系统,索性便来一次问卷。
为什么匿名?减轻大家开口的压力,能够尽可能自由、真诚地表达自己。
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收集,爱情大方向调查,择偶条件,亲密关系认知。
第一部分,基础信息收集,包括本人所在地、年龄区间、家庭所在地、收入区间、性别、性取向。
第二部分,爱情大方向,包含3个问题。你相信“爱情”吗?你认为有“the one”吗?“在一起”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部分,择偶条件,有外型、内在、家世三方面的排序题4道和主观题2道。根据在上一部分的回答,有些朋友回答全部6题,有些朋友只回答主观题。
外型排序包括12项:头面-素颜五官,头面-妆发,身高,体重,三围,身体部位,肤色,笑容,气质,年龄,运动习惯,身体健康。
内在排序包括13项:学历,性格,人品,智商,情商,职业/成绩,语言(中英文、方言等),星座/血型等,才艺爱好,赚钱能力,花钱能力,饮食习惯,心理健康
家世排序包括12项:家庭所在地,城乡等级,父/祖辈职业,语言,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社会成就,门当户对,父母感情,兄弟姐妹,才艺特长,家族病史。
第四部分,亲密关系认知,是1道多选题(7选3),包含“两情相悦”“家人喜欢”“经济基础”“三观共识”“知根知底”“生活和谐”“沟通经营”。
我当然希望这份问卷能尽可能覆盖到全部的因素。但是限于本人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界限,肯定有一些因素是问卷没有覆盖到的,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分享。
针对问卷的设计,我主要收到了两个反馈。一是,“为什么“300K以上”收入水平没有再细分?” 因为本问卷的调查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收入分布,而是为了研究社交网络内的生活态度。
从生活态度角度看,我认为300K以上的高收入群体没有必要再细分。在问卷开放初期,确实有三分之二的人都选择了300K以上的收入区间,我一度担心问卷人群的bias程度,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提交问卷,300K的收入区间占比大幅下降,我才松了一口气。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有主观题?主观题太劝退了。” 因为我只想收取同样好奇、愿意表达自己的人的问卷,我想要听到真诚的声音。
确实,用户调研通常是以回复率、回复数量为最高优先级,用户不费脑地进行点击,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问卷最后加一个freeform问题而已。但是对于本次问卷,我仅仅想关注我的社交网络(一度、二度社交)在爱情和择偶上的真实想法。限于我的问卷设计技术,我通过主观题来进行“真诚度”筛选。我对问卷的预期,只是20+人而已。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同样好奇的你们,现在我们有一个很不错的回复数量。
以上是对匿名问卷设计的一个整体介绍。在看统计数据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其他背景信息和假设——本问卷是我自己在美国社交网络内调研,并不代表普遍人群的普遍观念,并不代表普遍人群的普遍观念,并不代表普遍人群的普遍观念。
本问卷为匿名,没有任何个人身份信息被收集。但鉴于问卷有详细时间戳,理论上仍然可能定位到某个个体,因此我不会向大家分享原始数据。
本问卷主要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了一度和二度传播,面向人群为在美华人。
本人朋友圈内从事科技行业的打工人占多数。
本人朋友圈的在美华人多数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再赴美,本科学校多为985。
问卷的一些基础统计:
四分之三的人在26-35岁年龄区间,超过96%的人年龄在46岁以下。总体男女比基本是1:1(女性略多一丢丢),纽约地区群体的男女比为85:100。
93%的人是异性恋。同时,本问卷没有收到足够多的跨性别人士的回复。
超过96%的人来自城市家庭,来自大城市的人占80%以上。
人们的收入仍然与年龄挂钩,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35岁之前收入即超过30万美元。(问卷调查期间,不断有朋友反馈30万美金以上的收入应该再细分一下,说明不少人的收入极高)
三分之二的人年收入高于15万美元(大约人民币百万),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占27%。
只有2.6%的人明确表示不相信爱情,但13.2%不相信“the one”存在。湾区对爱情的信念感明显低于纽约。
明确相信爱情的人,同样相信“the one”存在。
接近一半(47%)的人表示在一起是因为时机、条件合适(这个数字远高于我的预期),13%的人纯粹依赖荷尔蒙。
在讨论择偶条件时,大家普遍认为,内在>外在>家世。
大家普遍认为,决定亲密关系质量的因素断层前三是“三观相合”(87.8%),第二是“两情相悦”(72.2%),然后是“沟通经营”(61.7%)。第四位的“经济基础”只得了40%的投票。
综上,我在美国的社交网络里的人们,年轻,收入高,家境优越,对爱情仍抱有较强的信念感,但同时在择偶方面非常理性。
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里,我希望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男女差异;
同性恋、异性恋差异;
收入导致的差异;
原生家庭带来的差异;
纽约、湾区差异;
提出问卷并没有解答但是我认为solid的问题,以及回答其他读者提出的问题。
敬请继续期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