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的三个成长瞬间

社交媒体上很多网红/influencers/大V都在抱怨2021丝毫不值得盘点,我一方面好奇是他们感受积极变化的阈值太高,还是负面情绪太多导致其覆盖一切,另一方面觉得非常感恩——我的2021年过得也并不容易,整个人蜕了一层皮,但好在个人内心建设方面的收获很多,很幸运地在一年间聚集了三个刻骨铭心的成长瞬间。我想记录下来,为未来的自己增加逆商,也为屏幕前的你提供一面真诚的镜子,以我为镜、明你得失。


这三个刻骨铭心的瞬间,都是由“知道”变成“认知被说服并能无障碍转化为行动”的Aha Moments,从self-conscious到自我认可、学会move on,焦虑↓↓,自信↑↑,是我从未预见过的作为社会人的成长。



第一个成长瞬间:看见自己并认可自己。

四月份,我想开启一个新的志愿者项目,在与各方讨论、争取支持又屡屡碰壁的过程中,猛地发现极少人愿意不计代价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更多人、聪明人的一种思路,是仔细考量风险和投入产出比,再决定投入与否、投入多少。其实工作之余,我一直持续花时间在community building和帮助职场新人/年轻人,这些志愿者时间给予我很多价值感和内心满足,也带来身边很多人的不理解:“有什么用?”“自找苦吃。”


四月份的这件事,让我看到那个愿意不计代价去做一件事的自己,中二、热血,即使事业经营相比那些聪明人弱很多,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不完美不够聪明的人。我不再叹息自己的事业经营不够勤力,因为花时间做志愿者值得,我很开心我成长为这样的人。在一个接连碰壁的下午,我在逼仄的办公桌前,突然内心涌起一阵快乐,不为别的,为我是我。


心理转变 -

Before: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我远远比不上同龄人他们的成功,我不够格。

After:我是个足够好的人,即使永远达不到世俗的成功也不会改变这点。我很开心我是现在的我,一个真诚关心这个世界、心里还有热血滚烫的人。


第二个成长瞬间:个体的认知系统决定了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跟沟通无关。


年中,我在尝试修复一段友谊时,花很大的力气尝试把冬天的事件掰开揉碎了进行解释,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被戳中的痛点,无果。在我再次尝试解释上次事件造成的痛苦前,我偶然决定分享我人生中另一件与家人和死亡有关的、极痛苦的事,因为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我希望通过分享“我是如何被自己的经历塑造”来解释我为什么会被一些事情戳痛。这件事之于我如此沉痛,即使鼓足勇气开口,我也无法抑制声音的颤抖。朋友听完,很坦诚地看着我说:“我能看到你现在很痛苦。但是我不明白,这样一件跟你没什么关系的小事,为何让你这样痛苦。”


一瞬间,彷佛一扇天窗打开,光线进来,我心头堆积的石块蒸发了。我真正认识到“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而且这跟我努力解释的程度无关。我不再责怪自己解释得不够好、不再有“努力解释自己”的压力。


心理转变 -

Before:如果我表达得足够好,他们作为朋友一定懂得我的喜怒哀乐。如果我提升自己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更准确、更多context、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他们就会理解。有误解,因为我表达得不够好。

After:共情是一种稀缺事件、并不天然在朋友间产生,因此才珍贵——正如马东所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别人无法共情时,我不需要自责。


第三个成长瞬间:普通人的看法几乎都是主观的。做自己,没必要再在意别人的看法。

暖冬的一个聊天局,我分享自己的to-learn list以及过往在不同的兴趣爱好上的投入后,被以出乎意料的评价体系评头论足。原来,世界上对同一件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就好比同一堆数据交给不同的数据分析师,会产生各异的结论。


人对人/事的评论除了他们能获得的事实/数据之外,还有一个通过本人评价体系进行内化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极大地受本人人生经验、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人们输出的评论并不真的是客观评论。第二天醒来,我发现自己内心变得极为平静,然后非常开心,我不再奉别人的评价为圭臬。

心理转变 -

Before: 玻璃心,you got me. 感觉被judged时会条件反射一般进行自我解释。

After: You can't get me anymore. Not anymore. 无论外界评价,我喜欢现在的我,喜欢我要前进的方向。


这三个成长瞬间,都伴随了当下很严重的挫折感,也因此在瞬间引出了新的心境,彷佛撞墙并穿墙而过。如同破茧一般,我的内心第一次伸展开来,不再畏惧、畏缩。我感谢这些挫折感、感谢撞墙的疼痛,也感恩自己抵达了从未有过的舒展和自信状态。如果你耐心读到此处,如果你也处在类似的迷雾里,希望我的这些文字也能为你划亮一根火柴。


后记: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鼻青脸肿的Mathilda问Leon: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eon回答: "Always." 成年人的生活,可能从来都没有容易二字。


有些人可能对这样的Aha Moments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道理,但凡是个成年人都知道的。”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几年前韩寒电影那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听过”远不代表认知层面的“理解”,“过好”则是执行质量的体现。“理解”到“执行”,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执行”到“天才执行”,大概比畅销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面的system 2与system 1的差别更大。


举个风景绘画的例子。当你闭上眼睛,请一位专业画家为你讲解眼前的风景(听过),你借此想象的风景(想过),与你睁开眼睛看到的画面(理解)以及你亲自动手画画所得的画面(执行),远远不同。


内心建设,是真实的。心理成熟、心理健康问题,是真实的。成长,与年龄无关。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明明很真诚,却被处处误解?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你会不会和我一样,心理防线筑得高高的,内心柔软敏感却给人强势印象?

在编辑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给几位多年没有深入聊天的朋友发去了新年祝福。我想起来,他们曾跟我分享过自己的躁郁症,他们曾跟我分享过自己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他们曾小心翼翼地问共同朋友“那个”是什么意思,而我很惭愧——当时的我没有共情到panic attack的严重,没有共情到高材生为了顾家而选择3am-3pm工作的困顿,没有共情到不懂中文的黑人频频听到朋友说“那个”时的难过。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做他们更好的朋友。


2021,是我的心理健康意识元年。


2022年,我许一个新年愿望:be vulnerable. 知名学者Dr. Brene Brown说: "Vulnerability is not weakness; it's our greatest measurer of courage."


2022年,祝我的读者朋友们新年健康快乐——身心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在你关闭这篇文章之后,请去搜索一首曲子:Victory by Two Steps from Hell。希望你听得开心,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记住这种每个毛孔都受到鼓舞的感觉。



1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早上6点的地铁

早上6点的地铁,竟然也毫无空位,甚至有不少人倚门而站。玩手机的少一些,闭目养神或发呆的多一些。这是一群跟我惯常见到的9点钟地铁车厢的人群不一样的通勤人士。他们似乎多数从事体力相关的劳动,比如护士,比如大楼保安,比如工地工人,都穿着自己的工作服,体型也都更大一些。...

在谷歌工作burnout的进

这篇文章假设你(对,就是你,刚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在美国英语环境下工作的人,并默认你有能力理解或者搜索理解英文名词短语(我的翻译能力有限,某些关键词直接用英文会更方便你做调查研究)。如果不是,这篇文章可能对你价值有限。 如果你不在谷歌工作、也没有任何burnout(“工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