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elsea 宫师姐

11号分享:拒绝病态内卷的18线小城大专院校老师

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2005年高考失利与清华失之交臂,第二志愿本省录取 -> 电子系本硕(本校保研)-> 大公司实习 -> 18线小城大专院校老师

她说:“信息差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未必能找帮你找到正确的路,但可以排除掉一些错误选项。”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特别希望大学的时候能多做一些本专业之外的阅读。”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我开始录音了,谢谢你接受采访。能不能先请你自我介绍一下,比如说高三的年份,当时学的文科理科,在哪里读的高三?

分享者:高三是2004~2005,当时在广东是那种3+x的高考,也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一门自选,当时自选的科目是物理,另外还可以加考额外的一门英语二,高考后会有两个总成绩。选科目首先是通过排除法把考试成绩不够好的政治、历史、地理排除掉,化学成绩虽然比物理略好,但是化学对应的比较好的专业也就是医学类的,我家里人觉得我的身体素质不够强壮不适合当医生,也就排除掉了。加考英语二只是因为反正不用额外的准备。


宫师姐:你现在是在哪座城市?可不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的职业?

分享者:在广东的18线小城的一个大专。


宫师姐:所以是大学老师。你最近当下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感受,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

分享者:我们每周固定的上课时间大约是3天,其他时间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工作,但时间安排相对自由。我觉得个人的生活状态,跟职业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就算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你都会觉得大家的生活多样性还是蛮大的。在业余的时候自己开不开心,其实还是跟自己怎么过自己的时间关系更大。比如说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说看一部喜欢的书,就会比较开心,然后有些人就喜欢去旅游。

尤其是我觉得可能在18线小城,很多选择了婚育的女性的业余时间会被家庭事务占满,好像没有自己很自由的时间,那可能她过得开不开心,跟她家庭的关系还是蛮大的。有人很享受亲子时光,也有人抱怨连自己看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宫师姐:我觉得挺make sense的。我们回忆一下高三时候的样子,你当时高三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什么一些特别的或者是比较鲜活的记忆可以分享一下?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老师每天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如果你要完成这些作业,那就只有少量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学习,也可能是因为我做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只能靠经常抄同桌的作业来平衡自己的时间安排。但到了大学后和同学交流,才知道我们高中相对来说已经是非常轻松的了,比如很多学校都有晚自修,但我们学校是没有的。我高中的时候非常不满学校要求我们每天都要穿校服,觉得这是一种剥夺个性、把人变成考试机器的手段,好几次写作文骂骂咧咧冷嘲热讽。但比起某些学校严禁男女生交往过密,我们高中又远远算不上极端。回过头想,如果我当年好好做作业,刷够了题量,是不是高考的发挥就能更加稳定,也说不定。


宫师姐:真的好有趣。所以高三之后读大学,你当时是怎么选择的具体大学,怎么选的专业?

分享者:我们那时候填志愿是那种高考前就填的。当时我本来没想填清北那种的,因为在广东省招生人数少,我自己感觉高考稍微发挥不够好就上不了,然后去到第二志愿就要先扣50分,我觉得有点冒险。但是我们老师非常坚持要我填一下清华,我迷迷糊糊就填了。后来高考我没考好,成绩出来后我才去查了一下我第二志愿学校报的是哪些专业,才发现填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专业,后来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愚蠢的事情。


宫师姐:所以其实有一些随机在里面。

分享者:我就觉得说这很恐怖,因为那时候其实对电子是什么,读什么完全是靠想象。那时候不知道电子跟计算机是什么区别,好像觉得差不多,直到读了一年大学才知道差距还蛮大的,尤其是就业。


宫师姐: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最后读的专业?

分享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如果是按正常的理解的话,它应该是包括了跟弱电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软硬件,跟计算机专业相比,电子是做一些跟硬件比较相关的东西,但是具体来说我们当年读的东西更多是偏向于信号处理,比如说信号与系统、复变函数、数字通信之类。我觉得这个专业有点...其实在大学读的过程中就有点掉坑的感觉了。电子专业实际上它能从事的对口工作是很少的,它的工作非常两极分化:高端的,国内岗位很少,而且一般不是本科生能胜任;要么就是非常低端的那种,可能连大专都不需要就能去做。


宫师姐:所以这样回顾一下的话,你有没有后悔什么东西?

分享者:如果在我大学之前,我知道这个专业是怎么回事,我可能要再三斟酌一下,主要是这个专业毕业后对口的工作太少了。如果说是硬件那一方面,比如说做芯片什么的,我们国内就业机会非常少,就像我们班一百来个同学里面,研究生还是有几个同学读类似这样的方向的,最后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很少、非常少。大多数同学的就业,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去就业的。


宫师姐:你这样去到了第二志愿的专业和学校,你的大学时候是什么样的?你们同学都是哪里人?还有你高中时候有想象过你的大学生活吗?跟后来实际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差别?

分享者:其实我现在想不起我高中时候对大学的想象,实际的大学生活,刚到大学时候,我们班大概有一半是广东的,剩下就是其他省份来的。其实我们班那时候非常多这种第二志愿来的,我记得很多人都一副很郁郁不得志的样子,觉得好委屈,但那时候我好像还挺开心的。


宫师姐:能不能详细说一说,为什么是很开心的?

分享者:可能觉得自己高考考砸了,然后还能到第二志愿已经很幸运了,有些人可能第一志愿没上之后就不知道掉哪去了,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还在自己接受的底线之内,本来填的高考第一志愿也不觉得说自己就一定能去,高考本来就是会有起伏的,也不可能说一定能在自己最好的状态下。


宫师姐:所以后来你大学毕业是选择读研究生了吗?

分享者:对。这个其实我当时很纠结的。但是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先要争取到保研的资格,到大四保研的时候至少有选择。当时我们保研主要是看平均绩点排名。比较幸运的是,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我同个高中的师兄姐给了我们一个忠告,说大学的成绩对保研和找工作都很重要,并不是像很多高中生想象的那样到了大学就轻松了告别考试了。还建议我们不要把过多时间花在社团或学生会,它们往往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有趣或有意义,甚至就是把大一新生当跑腿来使。于是在一些同学不够重视成绩的大一,我比较轻易地就拿到了班级第一的成绩排名。其实那时候的考试都比较容易,只要平时能完成课程作业,考前再稍微复习,拿到好成绩是很容易的。所以我真的很感激师兄姐给的忠告。


宫师姐:所以在选择读研究生或者是不读,或者是其他的选项之间,你当时是怎么做这个决定的?除了读研保研还有很多其他的选项,你当时是怎么做这个决定的?

分享者:就在我们选择要不要保研的那个时候,正好遇到了美国的金融海啸。我们上一个年级的,当时他们的就业已经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了,很多人毕业没多久就被裁。大四开始不久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是否保研,然后那时候就签了,因为那一年就业市场真的非常糟糕。


宫师姐:所以其实你那一年也是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分享者:非常大的影响,那时候国家或者说学校可能为了让毕业生的数据好看一点,那一年连保研的名额大笔一挥都不知道扩了多少。正常来说应该是班级排名前10%的人可以保研,包括校内跟校外,但是当年大笔一挥竟然排名前30%都可以了。


我还记得当年虽然签了保研,但我还是去面试了两家公司。我记得在我面试的过程中,竟然就有一家企业在我面完两轮,本来在等他通知的时候,倒闭了,当年对我心理冲击还蛮大的。你听说过北电吗?


宫师姐:我曾有朋友去了那家公司。

分享者:那是一家在之前还算是那种很多毕业生非常向往的外企,就福利很好。得知招聘被冻结、还传来公司倒闭的传言,我很震惊,想起几个月前我一个朋友刚去了这家公司,还跟我说如何如何好。但我跟我另一个同学聊天,他却一点都不惊讶,他跟我说他有关注,他就觉得这公司迟早都要不行的。那时候我突然觉得,天我怎么一点敏感度都没有,不像一个真正要去选择职业的人,只是听别人说这是个好工作,但是好工作变化是很大的。


宫师姐:你现在怎么看当时自己的决定?

分享者:读研吗?我觉得自己当时对读研真正意味着什么了解不够多,如果说能提前多去了解一些更具体的东西,可能会在方向选择上找更加适合自己的。


宫师姐:你说的方向是说你专业的细分领域的一个方向是吧?

分享者:是的。不同研究领域,难度和前景的差距可以非常大。当然这只是一种事后的反思,对一个本科生而言,要预先去判断一个研究方向的前景,是很难的。更何况即便一个研究方向是有前景的,你所去到的团队是否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实力,也是一个问题。再退一步说,即便一个方向是有前景的,但它的前景是在什么样的时间,这是难以预料的。就比如说在我们本科期间,人工智能还没有火起来,虽然也会觉得那是个高大上的方向,但那时候对我们而言,不大可能去预测后来这个方向的迅速发展。在硕士期间,我们去学习机器学习的算法,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但没想到毕业后没多久,机器学习就以这么快的速度火了。


宫师姐:听上去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你可能会想要换一个细分领域?

分享者:很可能。或者说我希望自己能去了解更多的信息后做选择,然后如果选了,可以更坚定地做下去,比如一开始就选择直博。


后来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是对自己不够狠。


宫师姐:没有,我不这么觉得。

分享者:我跟你说,我很长一段时间很后悔当年没有读博,因为如果说当年能够一开始就决定说要读博,可能也不一定就在原来的学校,可能会申请一个更好的学校去读博。


但另一方面,我也没办法断言我能不能找到一个自己有兴趣的研究方向。另外就是,硕士期间我们才了解到学术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象牙塔。以前会想象说如果一个人聪明又很努力,也许他就能做出点什么来,但是,一个老师跟我们说不对,首先看你去到的团队,你的团队在这个领域没有发言权。比如说同样一篇论文,有些人可以发几篇类似的,你以为自己做的比他还好一点所以也能发,但其实不是的,因为审稿会去到人家手里,人家就能决定你的论文到底是能发还是不能发。


宫师姐:这个是导致你后面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吗?

分享者:那也不是。后来我发现我对这个领域实在不是很有热情,可能就看着那些其实灌水的文章还是蛮多的,看着也挺腻的,觉得其实说实话也没有很出彩的东西。


宫师姐: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去找自己第一份工作了是吧?

分享者:我第一次打工的体验是在研二的暑假,去某互联网公司的电商部门实习,当产品经理。但是毕业后是去另一家公司,通信行业的外企。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还挺不一样的。再后来才是现在这份工作。


说实话,当年收到那家互联网的实习offer是很开心的,毕竟还算是大家都挺想去的企业。但是实习刚开始不久,就被它垃圾的企业文化给震撼到了。比如病态的工作时长、同事之间病态的内卷,但工作内容本身却又让人迷惑。白天做得完的工作,非要加班,按时下班要被行注目礼,甚至一段时间就要一次通宵。我当时所在的小组,连按时吃饭都做不到,午餐经常拖到饭堂快收摊,晚餐通常省略,而且通知在晚餐时间开会,通知5点开会但实际上拖到6点开始。这些仙人们就等着8点多公司所发放的所谓福利点心,或者是9点后的免费夜宵。


当时的小组成员,有部分是跟第三方公司签的劳务合同,他们为了要转正式员工,内卷得非常病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几个同事在比谁加班更比别人更多,其中一个同事竟然拿出说她已经加班到她老公想要跟她离婚的地步,但她说这句话完全不是在心疼自己的小家庭那种语气,而是在炫耀“我比你们更拼”,是那种骄傲的感觉。


宫师姐:太难想象了。

分享者:而且当时部门做的产品,回过头来看,它其实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它本来是有机会的,但是他们实际上在做的事情就是抄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但又抄不出一种真正的优势来。


我们当时报实习,只能选岗位,但具体会到哪个部门是随机的。我当时对电商的认识也不够,有一次我问实习的导师,说我们的产品靠什么盈利。她回答说,我们不考虑什么盈利方式,我们现在是烧钱圈地。几年后,这家公司的整个电商部门都没了。

当时我对这整个工作都充满了怀疑,看不到为之每天加班的价值,同事关系又充满了塑料花感,每天都过得相当煎熬。尤其是当年对工作还比较理想主义,没办法只把工作当做工作,忍不住感慨生存如此不易。


幸好在这份实习结束不久后,我得到了另一家公司的实习机会,是通信行业的外企。在实习以及毕业后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没被要求加过一天班。我所在的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同事,也是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那是一个几乎全女性的团队,非常美妙。


宫师姐:所以你大学的时候或者还有读研时候,专业跟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有直接关系吗?

分享者:算是相关,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那种相关。


宫师姐:好,特别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想问一下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选择对哪个阶段能自己说些什么?

分享者:其实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其实你说当年作为一个高中生也好,或者说一个大学生也好,其实个人能了解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后来我才会觉得说家人或者说其他朋友能够提供更多信息,是很宝贵的东西。信息差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未必能找帮你找到正确的路,但可以排除掉一些错误选项。


但在所谓的这些大方向选择之外,生活还有它具体的另一面。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特别希望大学的时候能多做一些本专业之外的阅读。在毕业后,每当我读到一些很好的书,我总是希望自己更早点读到它们。比如说波伏瓦的《第二性》,又比如一些其他专业的经典科普书,还有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的小说。


宫师姐:你还有想什么其他想要补充的吗?

分享者:虽然在回顾过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基于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好的判断,但我很喜欢一个作家说的,人是在迷雾中前进的,只是当他回过头来评判往昔之人时,他在他们的道路上看不到一丝浓雾。但如果不看到前进道路上的迷雾,就是忘记了人是什么,忘记了我们自己是什么。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我们就先录到这里。谢谢!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